中国通航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杨蕤、吕人力  2013年,在通用航空器制造领域,多家国内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国际合作。重庆直升机投资有限公司于年初收购了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全部股权,计划将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其总装生产重心,开展恩斯特龙直升机的整机组装。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太平洋航空航天有限公司合资合作生产P750单发多用途涡桨飞机,计划开展多种通航飞机的制造业务。河南地产企业美景集团收购了美国穆尼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单发活塞飞机,并计划在郑州通航试验区内开展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业务。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投资者和通航产业园积极与国外通用航空器制造厂商洽谈合作事宜,计划在我国开展通用航空器的制造业务。

  作者/杨蕤、吕人力

  2013年,在通用航空器制造领域,多家国内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和国际合作。重庆直升机投资有限公司于年初收购了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公司全部股权,计划将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其总装生产重心,开展恩斯特龙直升机的整机组装。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太平洋航空航天有限公司合资合作生产P750单发多用途涡桨飞机,计划开展多种通航飞机的制造业务。河南地产企业美景集团收购了美国穆尼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单发活塞飞机,并计划在郑州通航试验区内开展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业务。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投资者和通航产业园积极与国外通用航空器制造厂商洽谈合作事宜,计划在我国开展通用航空器的制造业务。

  通用航空器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产品的制造与研发,我国的通航制造业起步较晚,人才和技术积累薄弱,缺乏成熟产品和品牌,本土制造水平整体偏低,适航审定能力有限,与美国等通航制造大国差距较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完整的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仅依靠本国基础和力量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举步维艰。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航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包扩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我国在经历了通用飞机销售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后,通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环节,尤其是通航制造业,也逐渐进入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通用航空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各方的投资热情高涨,通用航空制造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的寻求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国际化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通航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结合我国现有的通用航空器制造现状,国际化发展模式当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跨国兼并重组,即通过取得其他通航制造企业的所有权以控制其经营资源实现企业增长,比如我国的中航通飞以公司合并的方式全资收购了美国西瑞公司100%的股权;二是跨国合资经营,即两个或多个独立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比如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与美国德事隆远东私人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出资成立石家庄中航赛斯纳飞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全球畅销机型——凯旋208的总装、喷漆、测试、内饰安装、客户改装、试飞、飞机交付工作,2013年12月,合资企业生产的首批208B飞机已举行下线交付仪式。

  通航制造的跨国兼并重组模式主要包括五种形式,分别为承担债务式、出资购买式、控股式、授权经营式和合并式。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降低外国通用航空器的贸易壁垒,较快的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可以迅速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成熟机型和相应的技术人才,为自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员和技术支撑;三是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借助自身现有资源禀赋并购国外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但是,跨国兼并重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一是并购对象是否合适,目前被并购的通用航空制造商普遍为经营状况不佳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而且在产机型也为销售业绩不佳的产品,并购企业的通用航空器是否适合国内市场的需求,计划产能能否与市场需求量相匹配,这些都是并购企业需要谨慎考量的问题;二是并购能否顺利整合,中外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企业之间的实质性整合任务艰巨,且并购濒临倒闭的制造企业后,能否将这些企业起死回生都是并购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通航制造的跨国合资经营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上下游企业合资企业、共同研发与销售的合资企业和业务加强型合资企业。这种合作形式的优势体现在合作双方在加强现有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成熟机型和先进技术,降低双方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间的真正融合,利于双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实现合资双方的共赢。但是,跨国合资经营模式也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首先是合资企业的管理模式选择,双方如何处理差异和分歧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另外,良好的收益分配模式也是决定双方企业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目前,有意采用跨国合资经营的国外通航制造商一般表现为具有自身成熟机型和稳定客户市场,经营状况尚可,但产品难以成为国内市场主流的企业。这些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倾向于具有航空制造背景的大型制造企业,一些民营资本投资的企业若无航空制造基础,一般难以通过跨国合资经营的形式生产通用航空器。

  在我国通航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我国国产通用航空器的市场规模有限。根据GAMA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球通用航空器的年交付量为2133架,2013年前9个月的交付量较2012年同期增长6.8%,其中活塞飞机和涡桨飞机占交付总量的72.2%。但是,2012年,全球活塞飞机和涡桨飞机的交付金额仅为17.68亿美元,占总金额的9.4%。2012年,我国的通用航空器机队规模为1342架,2013年,机队规模达到1631架,年新增通用航空器289架,约占全球交付量的1/8。目前,我国已开展国际合作的通用飞机基本为活塞飞机和涡桨飞机,按照现有的机队增长速度,我国每年新增的活塞飞机和涡桨飞机市场总量尚不足15亿元人民币,留给国产机型的市场规模非常有限。

  第二,我国国产通用航空器较难进入国际市场。一方面,现有的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中,很多国外制造商对国产机型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以限制,避免与其国外制造厂产生直接竞争。另一方面,我国的飞机制造基础较弱,技术水平偏低,适航审定能力有限,国产机型和产品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时通常处于劣势。

  第三,国内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大。近年来,各方对通用航空的投资热情高涨,尤其是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合作不断增加,多地的通航产业园或制造企业均开展通用航空器的制造业务,这些通用飞机的“扎堆”投产将引发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如果国内制造企业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仅开展组装等低附加值的业务,加之市场规模的制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通航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未来的潜在市场需求,既是国外通航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的兴趣点,也是我国通航制造企业发展的立足点。通航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合作的过程中,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大企业再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重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积累和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保持企业改革创新的动力,逐步提高自身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从某项技术或某种产品生产制造的国际化合作入手,储备通航制造人才与技术,才能实现通航制造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本文发表于《国际航空》杂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