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亟待高品质发展

  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2006年民航的发展证明,这一转变对于中国民航更为紧迫。

  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2006年民航的发展证明,这一转变对于中国民航更为紧迫。

  回顾2006年的中国民航,成绩可圈可点。首先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全行业全年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安全事故。其次,生产、效益显著增长。全年全行业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301亿吨公里、1.6亿人和341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2%、15%和11.2%。1-11月全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8.9亿元,利润总额90.1亿元,比去年同期提高30.7亿元。其中航空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7亿元,利润总额47.3亿元,机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4亿元,利润总额30.2亿元。第三,实施新的支线运输发展政策,继续支持民营资本投资航空运输业,截至06年12月,共有5家民营、6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投入运营。第四,电子客票得到大力推广,其使用比例已超过80%。第五,全年全行业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新建了5个机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区域管制中心甚高频遥控通信工程竣工投产。

  透过成绩,我们也不能忽视2006年是关于民航的一些重大负面新闻频现报端的一年,它们不仅折射出中国民航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让我们对距离民航强国这一目标的差距有了清醒的认识,例如:海航拒载断足少女引发社会争议;东星航空诞生即遭国有航空公司联合“封杀”;南航集团高管“委托理财”腐败案开庭审理;中货航爆巨额受贿案,东航股份数名高管离职;春秋航空“一元机票”引来15万罚单;飞行员自由流动矛盾日益突出;电子客票漏洞摆出;航班延误引发冲突等。这些事件说明,民航的社会形象在这一年中受到严重损害,民航企业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另外,从全球角度看,各主要经济体的航空运输业均呈欣欣向荣之势,而中国的航空运输业仅仅是靠非经营型收入勉强保住了一点脸面,没有陷入世人皆赢,唯我独亏的尴尬境地。

  正如杨局长在06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所分析的,我国民航虽然已经进入了成长期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强劲航空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我们的成长还是被动地适应市场需求压力、通过粗放式外延扩张来实现。首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国内地区间民航发展不平衡;国际航线运输相对落后于国内航线运输。第二,航空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航线网络不完善,航线结构不尽合理;安全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但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不高;航班正常率和机场地面服务质量不高,无法达到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第三,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中国民航一些市场主体一方面缺乏主动开拓市场意识,另一方面在有的市场表现出短期行为,竞争秩序混乱。综观民航过去10年的发展,运输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并未带来经济效益的相应提升,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在飞行、空管维修和营销等各环节,科技水平不高,同时民航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综合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民航自身持续发展和国际民航发展的要求。

  如果说民航在此前的生成期阶段取得了量的积累,那么在成长期这个实现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质的飞跃。为此总局党委确定2007年民航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抓好安全生产,着力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和谐民航,推动民航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民航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民航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3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87亿人,货邮运输量38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5%、16%和12%左右;通用航空作业飞行小时比上年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260亿元。

  从2007年的三大运输指标来看,仍然维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但我们更期待今年的增长质量有个明显提升。

  (本文为《中国民用航空》杂志2007年第01期刊首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中国民用航空网保持中立。)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