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一带一路”航空市场任重道远

最近,“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带来好评如潮。其中,航空业作为“互联互通”重要参与者也为人们重点关注。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目前“一带一路”形势大好,大力开拓航空新市场份额才是当务之急。不过,我认为,新市场开发固然重要,但是,“互联互通”的价值其实更在于合作和建设,这样建立起来的市场才能保持持续发展。所以,未来的发展不是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我们继续踏实地做工作,甚至是做许多细致艰苦的工作。

目前,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130多个涉及铁路、公路、海运、航空和邮政的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其中,民航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每周约有4200个航班,每天通过飞机往返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旅客人数就达到了8.7万。另外,有专家表示,由于沿线绝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未来10年,我国与这些国家贸易额将翻番,人员和货物流通需求还将空前增长。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产生2.3亿人次的游客,拉动旅游消费3100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大市场,一些人或许会认为,市场开发出来了,客货量也增加了,目标也就可以说达到了。很显然,如果有这样的思想,不仅是认识浅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

习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这实际上就是“一带一路”发展的大思路: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是基础,以合作共赢、经验共享,共同破解制沿线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目的。这不仅对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培育全球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恢复。当然,这个思路也指明了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分片包干获取小利,而是共同完成一个大的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我国民航业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线网络也基本上覆盖世界各地。但是,我们也曾因经验不足和综合竞争力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教训和代价。而那时候的“走出去”仅仅是为拥有自己的航线和航班。

然而,这次“一带一路”的航空市场建设,是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后,主动“走出去”通过合作形式开发和建设新的市场,形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工作性质和任务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去指导现在的工作,而是要作为一次很好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工作,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在“硬”实力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软”实力。

另外,“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在“互利共赢”的理念基础上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让我们的合作环境更优化。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这其实也是与国际市场对接,走出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打出区域的品牌和中国的品牌,让“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受益,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当然,走出国门后,环境会更加复杂,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危机和风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风险的防范。民航业历来受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因素影响很大,特别是亚洲局部地区恐怖主义升温,南亚和中亚等地区暴恐形势严峻,我们必须有所防范。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逆全球化动向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资金、物力、人力去研究、化解和防范,不可有所松懈。

实际上,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倡导国和区域的经济大国,航空领域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遇到问题可能并不仅止于此,可谓是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今后不仅要做更多细致的工作,还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航家作者:王疆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