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震波瞬间传到成都。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民航西南空管局,这个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在大地震再次来袭时,英雄的本色如何体现?西南空管局">西南空管人以不变的坚守,更加安全有序、重点突出的应急保障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8时2分,塔台管制室地面突然剧烈摇晃。一阵晕眩过后,放行席管制员雷勋华迅速抓住工作台,站稳脚跟,头脑里的急速闪过:地震了!“本场发生地震,所有飞机原地等待!”雷勋华按着发话手柄,向地面出港航班机组清晰地发出指令。
同一时间,其他管制员各就各位,合并跑道、合并席位,组织人员分批撤离。同一时间,区域管制室负责区域南扇、北扇和西扇管制指挥的管制员杨艳华、吴冲、杨倩站稳之后,几乎同时向空中进港航班通报了地震信息,发布了采取返航备降的指令。
地震后,航管楼应急流程即刻启动:飞行服务中心报告室赵桂先守在几部值班电话前,逐一回复航空公司、机场和机组的询问。技术保障中心监视终端设备室班组长陈青明监控到塔台电子进程单系统两个席位退出,立即沿着楼梯从4楼飞奔向15楼的塔台,发现两台主机的电源线和网线被震松了,立即将线缆紧固,重启后两个席位相继恢复正常。在15公里外的成都市区,32岁的党办干事刘伊伊,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向主管领导询问震后工作安排,并将两岁的孩子托付给亲人,抓起家里的相机,直接赶往航管楼。
地震发生的时候,成都市民大都冲出楼房,躲避到安全地带。但在位于成都双流机场68米高的西南空管局航管楼里却没有震惊和不知所措,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每个判断都来自专业的反应,每个行动都是岗位独立的决策。在一张震后3分钟的现场照片上,可以看到管制员已经戴上了安全帽,坚守在席位上指挥着飞机飞行。
8时20分,震后17分钟,西南空管局运管中心在查明情况、报告信息后,即刻召开应急会议,启动应急机制。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启动并长守全国民航运行视频协调机制,明确了重点关注救灾人员、救灾物资、专机等重要飞行。
空中交通管制部副部长曹颖需要第一时间赶到成都空军航管处,与军航的同行们研究救援方案,以地震中心为基点,划设抗震救灾军民航飞行管制区,确定军民航各自的救援保障基地和救援飞行空域,制订抗震救灾飞行管制规定,打开了空中的生命救援通道。
为防止余震造成二次破坏和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用位于双流机场西跑道西侧的应急指挥中心。一些本来在轮班休息或休假的业务骨干,纷纷从家里赶到航管楼集结待命。在第一批设备保障和网络技术人员开启应急指挥中心的同时,管制、飞服、气象等运行单位应急保障人员也迅速前往应急指挥中心。
基建部副部长李斌震后立即赶到机场,组织相关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建筑专家,对新老航管楼、新老塔台、新航管小区、培训大楼等建筑的地震损害进行评估,确认了各处建筑结构安全,工作人员可以进入。
震后的后勤保障工作重点突出,忙而不乱。驾驶员迅速到岗,食堂人员准备盒饭,后勤保障组员都来参与后勤物资搬运,甚至连晚上加班的夜宵、值班房间的灭蚊器和急救药品,都准备就绪。
9时19分,震后仅1小时,川航8961航班接到塔台起飞许可,腾空而起,成为成都双流机场震后首个起飞的航班。积压的航班陆续放行。全国民航运行协调视频会要求,优先保障成都进出港航班。在民航各单位的大力协助下,10时30分,积压的出港航班基本放飞完毕。
地震24小时以后,成都塔台平静一如往常。管制员在各自的席位上忙碌,飞机正在跑道上有序滑行,只有放在管制员手边的安全帽,提醒着大家刚刚过去的一天是多么惊心动魄。
2011年5月11日,西南空管局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启用。2010年9月10日,《西南空管局应急管理工作规定》下发,完善了全局自上而下的应急预案和管理体系。2009年,重大灾害条件下的“空管应急指挥和保障技术”科技项目启动。4年来,西南空管局从管制运行、规划建设、应急指挥、机制建设、人为因素、通导设备支持以及外部协同七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应急指挥车等固定资产22项,发表论文9篇,完成研究报告、技术方案19册,编制和下发规定规范12项。
从2009年开始,西南空管局每年都不定期开展各专业、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演练,并定期开展全局应急联合演练。迄今为止,已开展应对劫机、航空器非法干扰、冰雪凝冻气候、强降水气象条件、雷雨天气航班大面积延误、空管自动化系统故障、应急电源车带载供电、传输链路、地震、突发公共卫生、消防、防雷、防洪防汛等数十次专项和联合演练。在每次演练前,他们都要制订详细的演练方案,从演练目的、内容、科目、流程、风险防范等方面明确责任到人,演练后,还要针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改进应急程序和工作要求。
不间断演练使“死”的预案转化为“活”的机制,人员的应急意识、系统的应急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在成都区域管制室副主任张波看来,芦山地震后管制员的应急反应更加有序。即使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参加工作的年轻管制员,在应急处置中也未曾慌乱,大家都按照平时的培训和既定的预案去做的。
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到2013年“4?20”芦山地震,这5年里,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演练,西南空管干部职工对突发应急工作已经从文字的理性认知、演练的感性体会,深化到本能的职业意识。从专业特性到后勤支援,从专项应急到联合演练,西南空管局建立了岗位反应—系统组织—持续实施的系统应急保障。2013年4月8日,西南空管局“重大灾害条件下的空管应急指挥和保障技术”科技项目,通过了民航局鉴定验收。
平时建设的质量,决定了临时应急工作的成效。西南空管局的应急机制建设,经受住了危急关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