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空管站“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系统”于2011年初启动,该项目通过雷达追踪、多尺度分析等手段,实现未来2小时雷雨强度、方位、移动路径的预测。由于此系统在大陆民航属首家,没有模板可参考,技术难度大,一切从零开始,从站领导到每一个研发人员,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
当开发组长张成伟把前一次降水过程的1小时预报图与实况对比展示时,会场气氛立刻热闹起来。预报产品不仅与实际天气吻合较为准确,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从机场跑道到每一处航路点的天气状况及未来趋势。这一结果让与会人员一直紧绷的心放下了。李晓春副站长总结道:“追溯到90年代,我站就有建设重要天气预报系统的愿望和想法,迫于各种困难一直未能实现,如今终于有了成型的产品。之前对于该系统,我们大家的心里都比较紧张,现在看到这样准确又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出来,让我们对项目的前景很有信心。”
预警预报“牛刀”初试
3月28日早,气象预报室进行着每日天气会商,预报员发现大片强对流云团正从粤西北压来,又将一个暴雨日。“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系统”正处于准备试运行的最后冲刺阶段,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雨,项目组当机立断:马上试运行!机不可失,开发小组成员立刻行动,部署系统,引入实况气象数据,一切就绪,系统于10点30分作出预报结果:降水过程于11点06分起开始影响深圳机场,并逐步增强。
激动和紧张的等待,10点30分,10点45分,11点,11点05分,11点06分……11点07分时,自动观测系统显示:本场采集到到
“牛刀”初试,虽已略显“神威”,开发组还是重新把头埋在了电脑桌前,对项目的后续功能和模块进行忙碌的研发、完善。他们知道,每一次雷雨过程,都有其独特性,系统还需要经过更多次强对流天气的“考核”,才能交出让用户放心的“答卷”。
创新没有“完成时”
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系统”竣工验收日子的临近,项目组成员在加班加点打好最后的“攻坚战”之外,在项目组顾问的谋划和布局下,已开始着手项目二期建设的分析研究。
在航班进离港排序协同决策中,如果缺少了天气状况的考虑和机场容量的预测,将是极大的缺憾。基于此,项目组顾问立意高远,把项目未来发展思路定位于“天气原因影响机场容量的算法研究”,进一步形成满足需要的飞行流量预测和机场容量评估产品,使CDM系统在重要天气影响时也能做到高效、合理、有序。
对于“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系统”来讲,发展和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项目组所有成员坚信,只有认真架好用户和行业需求这座桥梁,“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系统”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