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不靠天不靠地,战天斗地靠自己

2017年96日,我跟随河北空管分局后勤服务中心党支部的其他五位党员前辈一起,前往了上世纪60年代农民的“圣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进行参观学习。

1963年,因为毛泽东发出这样的号召——“农业学大寨”,这个在当时只有七十多户人家,将近300口人的太行山腹地小山村的名字,便一度写满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怀揣着崇敬而又好奇的心理,一早出发,穿过一路原汁原味、愈渐浓郁的山区景色,我们一行人到达了目的地。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头脑中闪动着的那种艰苦贫穷的场景,而是一片干净整洁,欣欣向荣的景色。虽然出发前已经对大寨的一路发展有所了解,但还是被眼前一反常态的山村景象所震撼。

在讲解员的陪同讲解下,我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大寨依虎头山而建,这里有土地,可这些土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被沟沟壑壑刮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七沟八梁一面坡”就是对这里地形的最形象写照。全年无霜期只有五个多月,亩产量只有七八十斤;十年九旱,不旱则涝,连续下几天雨就成洪灾……当地有首歌谣形容当时大寨之穷:“打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书写着大寨人的光辉岁月。19638月份,一场连绵数天的大雨不但冲掉了大寨辛苦经营起来的,眼看将要丰收的良田,还冲垮了大寨人的窑洞。全村的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就在这样一个对于常人来说近乎绝望的处境中,大寨人没有向天地低头认输,而是选择战天斗地。

在当时,大寨已经成为先进典型。大寨受灾后的慰问电报、电话接连不断,上级的援助物资和款项也是纷纷涌入这里。然而,大寨人没有要!曾有一天,有一马车的援助物资已经送到了家门口,结果,大寨人把赶车的人招待一顿饭之后,车都没卸,就让人家连车带货给拉了回去。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在当时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选择团结在一起,白天治“坡”,晚上治“窝”,凿石山、造梯田、建房屋,一年四季扁担不离肩,靠双肩把开采出来的石块和四处收集的沃土用来造屋造田,即使到了冬天,饿了也是在工地或田地里吃用瓦罐送来的“冰碴饭”。“一出勤两送饭,早上晚上加班干”这样的词句在当时都是实实在在的艰苦劳动。终于,这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带来了回报:原计划五年恢复土地、十年建成新村,可实际上仅两年就恢复了土地,仅三年社员就全部搬进了新房!就在受灾当年,大寨的亩产依然达到704斤,更是交给国家二十四万斤粮食。在与天地的战斗中,大寨人赢了!大寨人类似这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事迹不胜枚举。

此时面对着半个多世纪前大寨人战天斗地所留下的福迹:哈达般的公路、天梯般的农田、绿缎般的树林,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且久久地不能平静。文豪郭沫若对大寨人的赞赏之声不由自主地在耳边响起“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我想,大寨人不负这样的赞誉。而我来这一程所学到的大寨精神也会是我以后工作生活中倍加珍惜的财富,将使我受益无穷!

来源:河北空管分局(文 张亚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