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我们的空管 身边的故事--李亚洲

李亚洲: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副主任。1997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工龄20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哈尔滨机场日起降的航班一般都是50左右架次,当时的管制工作是一人多能,塔台、区调、站调的执照都需要考取,经常会在塔台下班到区调接班,休息调整后再去站调工作,虽然忙碌却也收获许多专业技能。当时的管制手段只有程序管制,完全靠飞行员的确认位置和管制员的想象判断,通过航图推测飞机的飞行动态,调配飞行冲突,他打趣的说到,经历过程序管制的管制员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经常想象着自己遨游在云端之间,嗓门也很大,虽然没有现在管制工作经常出现的无线电干扰,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实现地空通信基本靠吼,这些都不是电影里的桥段,是真实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工作场景。

聊起参加工作时候的场景他感慨到:刚上班的时候,住宿条件很差,窗户密封不好,冬天四处漏风,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冬天冷的时候,晚上宁肯不喝水也不去卫生间,暖暖的藏在被窝里。现在的住宿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塑钢窗密封特别好,宿舍内就有独立卫生间,有空调,冬暖夏凉。

谈到空管技术的变化他说到:1998年,开始安装雷达设备,由于覆盖不了全区域,坚持了很多年的雷达监视下的程序管制。虽然已经可以看到飞机的飞行动态,但是却仍然强调程序管制的工作能力。那时候,人员特别紧张,经常是两个人守夜,坚守在屏幕前,一坐就是12小时,相互陪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特别近,既是相互监督的工作关系,也是相互帮助的工作关系。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加,规章制度的完善,陆续开始有时段职守,有人员交替,减少了守夜疲劳。随着2001年空管一体化的改革,空管与机场剥离,十几年的时间航班量迅猛的增加,黑龙江空管的管制方式也在逐步改进和优化。省内新机场的建设也带来了新的工作的难题,比如说齐齐哈尔机场,大庆机场,哈尔滨机场,相隔距离非常近,协调好起飞顺序和起飞时间都需要提前制定管制协议,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按章办事,充分把好安全端口。

作为分局的二级机构的管理者,既是做具体工作的人,也是基层工作的引领人,更多的是做着承上启下的艰巨任务。国家对民航的基础建设投入加大,黑龙江省内中小机场不断通航,需要不断地增加和完善管制协议;因为俄罗斯民航采用英制高度指挥,而我们国家采用公制高度指挥航班,所以,需要不断的与俄罗斯民航在出入境飞行高度转换的问题上交涉、完善保障措施。 

说到从一名基层的管制员到一名中层管理者身份的转变他说到: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蜕变,在基层的时候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保障飞行安全,提前预判飞行冲突,不把隐患留给接班人就可以。现在,需要做一些系统上的设计,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不仅要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飞行航班量,还要有足够的预判,清晰的了解行业发展、省内经济的发展,一是要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运行服务品质,满足飞速增长的民航安全保障需求,二是要具有前瞻意识,把各项工作做在前头,确保空管运行持续安全。比如说:雷达管制、RVSM(缩小垂直间隔)PBN、划分扇区、航路航线调整、新设备应用、高空接管,包括下一步塔进分离、新进出港程序应用等等,都需要提前调研、方案制定、风险评估验证、学习培训,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来做好准备。提前干预人员培训、管制员的业务能力、设备的安装和预留、管制员和新软件的磨合时间,都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有的至少要提前一年甚至几年。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安全宣传、文艺、法制、管理、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对保障安全生产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创建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核心,树立人本观念,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希望空管能够发挥好空管文化的建设,多给基层工会政策导向和支持与帮助。以基层职工为出发点,服务好基层职工、贴近基层职工开展工作、围绕基层职工开展职工喜欢的活动。希望能有更多的管制员走出去,让一线人员了解到先进地区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经验,把更先进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带回来,更加高效地地服务于龙江地区的空管安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