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机就是梦想落脚点——女工程师孟黎清的“初心”

当那架带着太阳神鸟标记的ARJ21飞机,从成都起飞,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稳稳降落在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机场时,43岁的女工程师孟黎清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12月13日,是中国民机ARJ21正式执飞的首条国内支线航线,就职于ARJ21飞机全球首家、也是目前唯一运营商——成都航空有限公司的孟黎清,从6年前开始,就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民机腾飞之路联结在一起。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女飞机结构工程师,从2011年起,就深入参与到ARJ21的设计、制造、交付和运营等多个环节之中。

她曾作为首批交付ARJ21飞机监造组组长,从成都前往ARJ21制造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在总装线上开展了4年零4个月的工作。

据悉,当初考虑到工作强度高,有4组共26名人员进行轮换,孟黎清是唯一没有参与轮换的一位。她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唯一一位女性。

“我不愿错过‘两幺’的一丝一毫。”孟黎清说起这架中国民机时,爱用“两幺”来指代,一如在呼喊自家孩子乳名的母亲。

“这是我想做的事,所以我没有觉得是‘坚持’,是我自愿不轮换。”谈起飞机,孟黎清那股工程师特有的执拗劲儿总会上来。

对于投身中国民机之路,孟黎清总有种紧迫感。

她并非航空业的资深“匠人”,33岁入“航”前,她曾是大学老师,致力于把枯燥乏味的力学课程讲得“活色生香”,30岁时,就成为大学力学教研室主任。

直至她以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为研究课题,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我一直想着,把自己几十年所学与实践相结合。” 孟黎清说,飞机制造最终成为梦想的落脚点。

很快,孟黎清从大学辞职,进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川航,她从最基层技术员干起,重新开始应对考试,考取飞机结构工程师的相关执照。

十几门科目,常人一般用1年到5年才能完成,34岁的她,仅用4个月时间便全部过关,第一个月就考过9门。

“我从不惧怕在全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回首过去,孟黎清声音细柔,却底气十足。全新的领域,很快就被定格于中国民机ARJ21。

2011年,有人询问孟黎清:“你愿不愿意搞中国民机”?

当时,成都航空成为首家接收ARJ21飞机的运营商。

“这是带着国家战略使命的。”孟黎清介绍:“因为,很少有航空公司愿意承担使用新机型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彼时,已是高级工程师的孟黎清“眼睛亮了”,她认为这是件有挑战的事,更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她放弃其他offer,“没有薪水和待遇要求”投简历至成都航空,成为ARJ21第105架及106架机的监造工作组组长,此后又一直完成107、108、109架机的监造工作。

如今,ARJ21已经走完了喷气支线客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全过程,并成功取证、投入运营,且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从立项至今的15年,历经的大部分环节都是“首次”。

专家评论,这一个个‘首次’,也为C919大型客机项目顺利推进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积累而成的“首次”,也让孟黎清对中国民机监造工作的艰难程度,有了更近距离的认识,面对许多资深人士都会“发怵”的领域,她却显得乐此不疲。

航空公司的监造工作来自于2010年民航局颁布的一项咨询公告,为飞机运营人所实施的航空器监造检查工作提供相应指导,要求航空公司派驻相关技术人员到飞机制造现场进行检查。“像波音、空客这样的成熟航空器制造企业早就有这项工作。”孟黎清解释:“它原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工作,伴随对飞机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才出台了这样一个指导性建议文件。”

当年,她带领的团队向制造厂提出技术问题千余项,多项飞机设计更改和工艺规范优化建议被采纳,对飞机制造工装、工艺流程的完善起到了帮助作用,提出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中国商飞的高度重视,使飞机的制造质量得到提升。

因此,当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登台”时,孟黎清开始参与一些相关技术分析会和评审会,也曾是C919客机结构专业工作组成员,“在这个领域,既参加过ARJ21飞机,又参加过C919相关工作的人应该不多。”孟黎清颇为自豪地说:“而女工程师,我或许是唯一的那一个。”

孟黎清觉得,正因为自己半路入行,才有机会在学习西方成熟经验时,从第三方视角去思考探索更多“为什么”。

她认为,民航体系中运营的飞机大部分来自欧美,不仅把飞机买过来,同时也直接使用其相关的管理体系、运用体系等一系列配套,而针对ARJ21,就需要伴随着飞机制造的同时去设计这些配套,“要设计就要先搞懂别人为什么曾经那样设计,为什么一定要定这样的规则。而我们又为什么一直在模仿和学习他们?”孟黎清说。

民机制造是工业体系最高端的一环,孟黎清深知,“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积累过程”,一架飞机从想法变成图纸,从制造到完成所有的飞行测试,成为一个产品投入市场运营,并接受考验,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机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

今年6月,孟黎清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工程师协会论坛并受邀演讲,她的主题也是当代航空人的思考——“如何赢得民机成长空间和时间”。她认为,核心有二——人才建设,飞机制造与市场的均衡把握。

关于人才建设,孟黎清说:“不仅要培养一批‘专和精’的技术人才,同样也要培养一批跨系统跨专业的‘多面手’。对飞机的各阶段、各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对各项操作进行一定的技术判断。”

关于均衡,孟黎清表示:“飞机实为一门应用学科,只有最终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才能推动它在漫长的生命周期里走得更远。因此,从最初就要算一本经济账。”

一直“无惧变化”的孟黎清,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她要“保证‘两幺’平稳飞行两年”,此后,则可能重回校园专门培养飞机制造人才,或转向飞机市场运营相关工作。

这些规划,都与中国航空业的未来发展相向而行。

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让女航空人孟黎清倍感鼓舞,她知道,只有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瞄准设计思想和验证能力创新,瞄准未来产业竞争格局和跨界技术融合,才能将自己“投身国产飞机制造”的初心,与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

就在“两幺”实现首飞国内支线航线之后3天,大飞机C919也传来好消息——12月17日,第二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将逐步拉开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中国民机一架架腾飞,正是新时代中国航空人奋进的号角。

“民机事业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我的余生,都将坚定地参与到勾画中国‘大飞机’梦的宏伟蓝图之中。”孟黎清笃定地说。

记者手记

与孟黎清交流时,她多次说:“我是有家国梦的”。

这不是句空洞的口号。

孟黎清的家族,是其“家国梦”的来源。她介绍,她的爷爷1938年参加革命,是位“老八路”,她的公公1944年参加革命,是位“小八路”,她的舅舅曾经也是一名“地下党”。而她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尽量为国家做贡献”是家人传承予她也一直在践行的理念。

因此,人说“三十不学艺”,而她正是在这个年纪闯入航空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ARJ21-700的工作中,在没有先例可循的飞机监造中攻坚克难、一干到底。这一切,也得到了家人的鼎力支持。

孟黎清的声音很轻柔,不得不全神贯注去听,越听就越被吸引,本以为有关飞机制造这样专业的话题,谈论起来是非常枯燥的,但经她一表达,却极富感染力。

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似乎瞬息而过。

ARJ21国产飞机,被孟黎清亲切地称呼为“两幺”,这昵称背后的深爱表露无遗。她说,“两幺”在商品化的道路上,已在接近市场成功的目标。从参与到ARJ21和C919的工作中,她也更为宏观地思索和审视整个民机事业的发展之路。

孟黎清羡慕前波音747总工程师乔萨特,因为他几乎伴随了波音747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今已43岁的孟黎清,很遗憾自己在中国民机腾飞之路上“来得有点晚”。但她也笃信,余生定会与 “中国造”飞机息息相关。

在航空业的企业厂房里,经常看到“航空报国”标语,孟黎清信誓旦旦,要成为践行此承诺的一名优秀女性。在“飞机制造”这个似乎以男性为多的领域,这位女飞机机构工程师正以其报国之志,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独有的“家国情怀”。

转自: 中国妇女报     记者:许真学  任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