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挑风寒 双手建新场——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完成人工观测场升级改造工作

2018年1月,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设备室顺利完成人工观测场的升级改造,将观测场内老旧落后的常规人工观测设备更新升级为自动气象站。随着民航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对气象观测的精细化、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次升级改造满足了行业新时代发展对设备的新要求,为气象观测和应急提供了更加可靠和便捷的方式。

不为风寒建新场

气象中心的气象观测场作为人工观测场,安装的温湿度、雨量筒等常规观测设备不能连续观测和实时记录,也不能实时显示,经过气象中心多方验证决定对人工观测场升级改造,为保证观测场改造能顺利进行,设备室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建立设备供电、数据通信、气象要素传感器、太阳能供电等设备设施。

开工第一天,设备室人外人班组休息的组员都早早到达,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为施工做准备。一月的北京,虽然天气晴好,但寒风簌簌,冻彻身骨,更新改造观测场需要将原来的设备一一拆除,其中最困难的就属机械风传感器了,其风杆仅高度就有10米,上面带的设备又很重,需要六七人合力才能移动,班组成员齐心合力,动作统一,经过一上午的努力,顺利拆除成功,为下一步的安装改造打好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根据新设备的供电和通信要求,班组成员将电源箱内的电源和信号走向进行布设,协助施工方挖线沟,建基础、安装预埋件,将线路通过管道埋与地下。确保设备正常供电和信号的正常传输。为长久计,新的设备还需要安装蓄电池,电池放置地下六十公分处,严寒致使土壤已经冻结,硬度很大,给大家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难度,班组成员轮流用镐挖坑,虽然手被冻僵,但大家齐心协力,最终顺利将电池安放入位。

谱写观测新篇章

本次观测场的设备更换和改造,将观测场内老旧落后的常规人工观测设备升级改造为自动气象站,解决了人工观测仪器不具有连续观测和实时记录等问题,实现了对数据的初处理工作、满足观测场对跑道安装的主用自观系统的对比观测,进行数据积累和统计对比,不仅为观测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直观的观测场数据,还为气象观测信息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原始数据。

在首都机场气象观测设备“一主二备三应急”的布局中,人工观测场起到最后的应急功能,新升级的观测场还具有生成、编辑、发布例行观测报告和特殊观测报告的功能,相比旧的设备,真正实现了编发报功能,能够有效缩短应急发报的时间,为观测员的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增加了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作者:刘绍国 吴恩来 张曦)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