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二三事

(通讯员 赵世禄)二十三年前,我作为民航河北省管理局航管中心无线机务工程师,以最光荣的身份(全国民航首批援藏干部)、在我最好的年华(30岁)、来到了海拔3600米的拉萨贡嘎机场执行民航对口援藏任务。

我们这批援藏干部一行十八人,被当时民航区局领导称为“十八棵青松”。记得当年刚一下飞机,我们都被西藏独有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天是如此的蓝、云是如此的白、雅鲁藏布江边山阴面的雪仿佛触手可及,场区后山坡上一片片牛羊宛如泛着银光的云朵慢慢移动。。。我们兴奋的忘记了这里是海拔3600米的贡嘎机场,我感觉从没像此刻距离天堂这样近过。两个字可以描述我们当时的心情:兴奋!

然而,接下来残酷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将我们无情的拉回了现实:高原生活最大的敌人时“缺氧”以及由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记得我当时下飞机后刚安排好宿舍,就觉得头晕头疼心慌,脚下发软眼冒金星,肚子里翻江倒海,有经验的当地同事告诉我说,身体素质越好的“高反”越厉害,睡一觉就好了,实在挺不住就吸点氧。我听说吸氧会产生依赖性,所以硬是坚持着没有吸氧,只喝了两只红景天口服液就躺下了,直睡到晚上才起来吃饭。说起来,我上山的第一天就只吃了一顿饭,这难道是贡嘎机场给我的下马威吗?反正初上高原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挨饿!

不久我很快克服了高原缺少蔬菜、通信联络不便、沙尘肆虐、高原辐射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差、人员素质偏低等人文困难,适应并融入了区局通信处的工作环境,作为援藏干部,工作中处处冲在前面,较为出色的完成了组织分配的工作,带动了区局通信处电话站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在工作中与区局汉族和藏族职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区局新建一座航油库,由于机场地理位置所限,这座加油站建在了离机场航站楼很远的地方,我们需要先利用旧有电杆、再自己埋设十数根电线杆、空架约3公里电缆才能为为油库接通电话。我们电话站除了话务值班员外全体出动,利用晚上人员、车辆、牛羊少、不会影响电缆架设的有利条件,夜以继日挑灯夜战。记得架设通信电缆要上到离地面三四米高的“钢索小车”中锁扣固定电缆,我主动请缨冒着危险上到“小车”中作业,一干就是半宿连续干了三个晚上。经过连续四个昼夜(中间只做短时间休息)的奋战,终于赶在油库竣工剪彩前接通了电话。我的表现也获得同事们高度赞誉,纷纷说别看人家赵工是来自内地的援藏干部,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处处冲在前面。得到同事夸赞:高兴!

一次赶上我休息,正好导航科的同事们要去东远台做周维护,我早就听说拉萨机场的东远台是坐落在雅鲁藏布江江中心的(当地人称它为江心台),于是在征得导航科领导同意的情况下,作为“编外人员”随同前往,一睹其芳容。只见在湍急的四季冰冷的雅鲁藏布江江中心,有一座约几百平方米的小岛(我估算的,不一定准确),导航的同事身穿救生衣、划着牦牛皮绷成的牛皮筏子、靠着预留的绳索牵引奋力划浆才能到达江心台。因为牛皮筏薄而轻,掌握不好极易倾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来回渡江都要小心翼翼的,往往进行一次设备维护需要半天时间。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区局导航科的同事年复一年地保障着设备运行和飞行安全。敬佩!

援藏第二年,区局举办足球联赛,说实在的,95年的西藏地区在全国来说,属于足球的蛮荒之地,机场虽说有些大学毕业生上学期间接触过足球,但整体水平不敢恭维。于是,我和另一位山西省局援藏干部担任起运动员和教练员双重身份,克服高原困难带领队员研究阵容刻苦训练,经过全体队员共同努力,勇夺西藏区局足球联赛亚军。而经我亲手指点,从零基础练起的消防队足球队(全是藏族临时工小伙子,之前没有一人玩过足球,平时是我义务地传帮带这些小徒弟,慢慢接触足球的),最后,竟然神勇的夺得第四名,真是连我都佩服我自己:呵呵。

1996年8月,我作为西藏区局的专家被派到昌都航站协助工作一个月,帮助他们建设昌都航站新航站楼通信网络。工作进展的很顺利,然天公不做美,在9月24日我乘车赶往邦达机场准备第二天返回贡嘎机场时,天降大雪,而且连下了两天一夜,机场平地积起半米厚的大雪,我被“人不留天留”在大雪覆盖的、海拔4300多米的邦达机场,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度过了我平生最难忘记的一个“中秋节”:难忘!

时光荏苒,转瞬已远。二十多年过去了,两年的援藏生活仍历历在目,期间经历的很多事时常清晰的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梦乡里,成为我一生最浪漫的经历、最美好的回忆、最牛皮的谈资。我已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退休前一定再上高原,再走援藏路,再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西藏如今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航西藏区局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面有我的汗水、我的贡献!作为全国民航首批援藏干部:我很骄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