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航空气象 精细化产品的服务水平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飞机和航班数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空域的安全运行、效益与增量之间的矛盾凸显。而空管的瓶颈被越来越多的因素聚焦、一向不被人们关注的航空气象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产品、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被显现,被放大。因此,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指导,本文围绕航空气象产品、服务和需求的现状开展调研分析,通过短、中、长结合的方式,分析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对航空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航空气象服务工作的质量,体现航空气象的内在价值。

一、梳理现有产品和用户需求,根据差距分析确立工作思路

根据最近要求,目前服务重点是管制用户(塔台、进近、区域、流量)和运管委(机场和部分航空公司)。目前气象中心提供的航空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两大类21个小项,不同的产品提供给有相应需求的用户部门。其中为塔台、终端管制用户10项、为区域管制用户提供7项,为流量管制用户提供10项,为运管委用户提供7项,为航空公司及机坪塔台用户提供5项。由此可以看出,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必然产生重复服务、低效率服务、预报员工作量繁重等问题。如何提高效率,增强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落实以下几个问题必将指引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目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哪些是用户最需要的?哪些产品和服务是重复的?哪些产品是用户不感兴趣的?哪些产品的功能是可以合并的?服务的频次多少是合理的?产品质量、精准度如何?

通过梳理发现:首先是预报产品存在质量不高、准确性、及时性不够的问题;产品不够直观,图形产品少,描述性文字多,图形产品制作效率低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原因再分析:主要体现在人员的能力不够,近几年培训工作没跟上;年轻人员基础不够扎实,后期学习没跟上;工作氛围没形成,认知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愿多付出等等;其次用户人机交互界面不顺畅,思维信息不对称,行业标准局限等:产品传递手段滞后,人员精力不集中,资源浪费较多;基础探测薄弱,也制约了产品的质量。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从现实层面上讲用户的需求太高,目前的探测、预报技术无法支撑这种需求;目前用户的需求虽无法满足,但随着数值预报技术和科技的发展,预报质量得以提升,可以实现这部分功能;目前探测技术没跟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改善探测条件,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通信技术),产品功能趋于完善,需求逐渐得以满足。

预报结论及服务产品与用户的需求融合度不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脱离实际需求的产品还在不停地制作,用户需要的我们不能、不愿提供;产品的精细化(时间、强度、范围)程度不够,产品的及时性(预报、修订、辅助决策、传递)不够,用户无法大胆使用产品,产品的价值在缩水;服务意识、理念仍处于惯性状态,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去体验,服务水平不高。

我们的产品不可谓不多,多的用户想拒绝;用户的需求不可谓不细,细的让人想抓狂,触及行业的天花板。但细想开来,用户的需求绝非偶然,或心血来潮,是一种压抑需求的释放,是一种动力导向。供给侧理论告诉我们,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条:分析产品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设法满足用户需求。

二、细化产品,优化服务,努力向精细化产品的服务方向发展

   优化产品,不同用户需求(塔台、进近、区域、流量、运管委)和气象产品逐一对照分析,哪些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哪些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需增加哪些产品,删减哪些产品,制定改善措施,提升产品质量。比如,快速增加用户急需的RVR产品的预报和服务,制定RVR产品实施办法,发布标准、时间、条件、评估等;增加霜及降雪强度、厚度的预报和服务;推出六维度精细化产品;合并同类、同质化产品,围绕需求,精耕细作。

   大胆创新,优化完善服务机制,转变服务方式,强化服务理念,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完美结合,形成特色服务,提升气象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现有的服务方式,利用科技手段转变服务方式;通过五个关键,六个维度,规范服务内容(模板形式、预警预报产品),编制各类重要天气预警预报的产品模板,例如大雾天气的手机服务短信、机场警报、区域预警、重要天气概率通报表、西北地区天气趋势等预报产品,统一发布的产品内容、标准,关注并正面回应用户的重点、热点话题。2. 转换服务理念。采用极简主义的服务理念,气象专业人员应抓住核心和关键,将天气信息明晰简短,清晰表达;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管制特点,给出明确的服务,自信于我、信心于他。3.换位思考,用户至上(管制第一)、管制满意。完善服务机制,强化主动服务,帮助用户建立共同的天气情景意识、更好的理解气象产品、积极使用气象产品,并对危险天气及其航班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共同分析,协同决策,提升效率,确保安全。4. 创新服务产品,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区管和运管委服务席位关注重点,编制重要天气简报,将产品化繁为简,定时或随机向用户提供;低能见度运行时,预警预报服务产品用RVR替代主导能见度。

三、精心组织和管理,全方位构建新型人才队伍

 根据职责和任务分解,重新优化设置内部岗位,合理搭配值班力量,设立应急保障技术支持小组,构建老带新、强带弱的学习机制,加大业务培训交流和天气会商力度,优化预报员业务能力的评价机制和办法,创新各类服务或产品的评估机制。

四、航空气象服务的展望

   首先,提高综合探测能力。对机场、终端区的基础探测设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高精度的机场气象雷达以满足航班运行的需求;应用探测新技术,实现从起飞、进近到着陆阶段(战术阶段和战略阶段)的全程监测预警;依托中国气象局天气雷达探测网,结合卫星探测和航空器空中气象探测(AMDAR资料),初步建设区域及航路天气综合探测信息平台,全面提高航路及区域天气监测和探测能力,实现区域及航路危险天气自动化告警。

   其次,提高预报产品的准确性。在航空气象服务中,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基础,也是核心。通过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数值预报产品,依托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实现数值预报航空气象释用业务化,实现基于集合预报的概率预报,逐步发展航空气象数值预报业务,完成在航空重要天气预报、航空气象数值预报释用、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气象信息融合、航空天气综合探测、航空气象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建设强对流、低云、低能见度、冰雪等航空高影响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预警预报产品制作发布的便捷性,提高预警发布的提前量,提升预报准确率、时空分辨率、更新频率;融合多种探测资料,开发重要天气综合分析与集成显示系统,进一步提升预报员在关键性转折天气中的分析预报能力。

   再次,增进服务产品与用户系统的融合程度。各级气象服务机构应提供统一产品内容和格式,并改进产品之间及提供产品平台之间的兼容性;打破现有提供产品以电码、缩写明语、少量辅助图形格式为主的局面,克服行标的局限,以航空气象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为管制用户开发CDM和MDRS等不同形式的决策支持辅助系统,实现运行决策系统与气象资料的高度融合,实现管制、气象信息一体化;基于天气对航空运行的影响,将气象信息纳入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用户的决策系统,实现气象信息与航空用户运行决策系统的全面集成。

   最后,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也应向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航空气象服务应依托高速通信网络,架构信息资源高度集约、计算资源动态调度和设施设备统一管理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支持资源集约、海量存储和大数据挖掘,航空气象服务信息快速同步,实现对空管、机场、航空公司、通用航空等用户的信息自动化共享,确保用户及时、高效地获取航空气象服务信息。

   总之,航空气象服务应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以全面、系统地提高探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为目标,不断提升预报准确率、改进服务质量,体现智慧气象的成果,为航班运行的正常、安全和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西北空管局气象中心:于红伟)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