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中国民用航空网通讯员邢璞、张楠报道:作为民航人,可能你知道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了“飞行者”1号,并于同年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人类开始了飞天之旅。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第一起有记录的鸟击事件发生在1908年,而第一起因鸟击造成的人员死亡事件发生在1912年4月3日,飞行员卡尔罗杰斯在驾驶飞机飞越美国大陆时遭鸟撞不幸罹难。可以说鸟击事件是与飞机的发展史相伴相生的,根据《鸟击航空器事件的判定标准和报告程序》(民航机发〔2015〕3 号)定义,鸟击是指鸟或蝙蝠与航空器相撞的情况。根据《中国民航鸟击航空器信息分析报告》统计,某年中国境内共发生鸟击4681起,构成事故征候1202起(属第一大事故征候类型);发生于机场责任区鸟击479起,其中构成事故征候15起。

枪打人驱的探索时代

2006年呼和浩特机场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运输起降2.1万架次,鸟击不安全事件发生率逐年增加,原有的场务巡视员兼职驱鸟工作已不再适应当时的发展环境,为此机场公司在场务保障室下设驱鸟队,开始正式专职驱鸟工作。刚刚成立的最初几年里,没有经验没有方法缺少制度,呼和浩特机场第一代驱鸟人摸着石头过河,利用仅有的人员设备,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限于当时人们对鸟击防范工作的认识不够科学规范,用老师傅的话讲就是一杆猎枪打天下,人员就在现场坚守,看到一只消灭一只,发现一对消灭一双。鸟情简单航班不多的情况下,鸟击次数一直处于可控状态。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猎枪防范

编制四张网的奋进时代

随着吞吐量的不断增加和鸟情活动的日益复杂,原有粗放式的驱鸟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恰逢当时机场公司为各岗位招募了一批具备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其中就有后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率先提出人鸟和谐共享蓝天理念的“老班长”李新。

编织“感情网”,促成人鸟情结。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马达声轰鸣的白塔机场当一名普通员工。基于研究生期间的刻苦学习和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对于机场内出现的100余种鸟类的信息如数家珍;对于各季节鸟类群落的变化动态也能预测。每天到飞行区观察是否新出现吸引鸟类的安全隐患、草地中土壤动物活动情况、驱鸟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等,他都要亲自查看。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开始建立生态环境调研制度

建立“知识网”,让民航人不再谈鸟色变。为了改变过去大家“谈鸟色变”的误区,第一步就是灌输鸟类学、生态学和科学防鸟的知识,是在白塔机场编织一张鸟击防范知识网。通过坚持不懈的知识普及,驱鸟员专业知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外,他每年还到机场周边地区普及鸟击防范知识,利用安全生产月、电视台、宣传册等方式,向市民呼吁共同协助白塔机场做好鸟击防范工作。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

搭建“信息网”,科学防鸟是关键。设备的改善对机场防鸟能起到有效的缓解,只有通过对机场生态环境和鸟情活动进行探究,科学分析、预测鸟群活动规律,切断鸟类在机场及附近区域的食源地、水源地以及栖息繁殖场所,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于是,他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制定方案,从治理鸟类栖息地的主动驱鸟方式入手,陆续开展了治理鸟类水源地、觅食地和繁殖场所等多项工作。一张具有全面系统的鸟类活动数据“信息网”在机场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录入、统计、分析众多数据,撰写各类分析报告和图表,即使是外行人看后,也能对白塔机场的鸟情分布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利用信息数据建立防范体系

架设的“粘鸟网”不再是鸟类的坟墓。粘鸟网是机场防范鸟击的重要工具之一,属于被动防鸟,通过多次沟通最终达成了天空原本属于鸟类的天堂,鸟类是“主人”,人类是“客人”的一致意见。鸟类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拥有宝贵的生命,我们与鸟类分享空间,没有资格再去剥夺它们的生命。驱鸟员员在鸟情巡视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及时远处放飞,这些粘鸟网已经不再是那些“误入歧途”的鸟儿的坟墓。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第一代“李新班组”全家福

开启理论研究的智慧时代

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李新班组在原有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硬件设备为辅的治理原则下,应用生态学、鸟类学原理,开展了多项以研究鸟类为核心的创新研究项目。其中驱鸟王有效性研究项目,就是通过查阅文献得知,鸟类在行为变化时,它的生理、内分泌系统都将发生波动。受此启发,从鸟类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研究小组选取便于观察和测量的鸟类进食量指标,尝试在实验室内,利用鸟类受设备干扰后的进食量变化趋势,来判断实验对象的受干扰程度,从而研究驱鸟设备的有效性。食性差别研究法应运而生,即通过笼养鸟类在不同设备干扰的环境下,生理变化导致食量变化,从进食量的减少率定量判定设备有效性的研究方法。得出的食性差别研究法,具有室内操作、可量化、可重复实验等特点,《鸟类食性差别研究法在驱鸟设备有效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发表在2015年07期《民用机场》,同时获得首都机场集团科技创新三等奖。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课题研究路线图

为了提高投药灭鼠工作效率,呼和浩特机场飞行区内草地面积189万平方米,植物和昆虫种类较多,给鼠类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之前一次全范围的人工投药灭鼠,至少需要2人、12天左右才能完成。且投药量、投药范围等质量问题无法把控。为了提高灭鼠效率,减少人员工作量,达到精准投放,药量可控目的,同时避免员工直接接触药物带来的污染风险,自行申请制作机械式撒药器,提升4倍的作业效率,实现快速、定量、定点投放灭鼠药物。此外,多功能鼠药投放器与驱鸟车辆安装的GPS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投药范围和投药路线的后台远程管理。该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近期正在进行效益转化工作。用一线老师傅的话讲:创新撒药机就是好,又快又安全,这样的创新项目以后越多越好。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鼠药撒布器

煤气炮有效性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鸟类长期在噪声干扰下可能产生耐受性,进而影响驱鸟效果,相关量化研究仍较为缺乏。为解决这一难题,根据鸟类受到惊吓后产生应激反应,通过提取和测定鸟类粪便中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变化,以这3种生理物种的浓度变化为指标,研究煤气炮与鸟类的距离以及发声间隔对家鸽的影响,从而评价煤气炮的有效性。以粪便皮质酮浓度为因变量,以煤气炮噪声持续时间和距噪声源距离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持续时间和距噪声源距离对粪便皮质酮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随着噪声源距离增大,皮质酮浓度回复到煤气炮噪声处理前水平所需时间越来越短。粪便皮质酮水平可作为鸟类响应噪声刺激的生理反应指标,基于此评价了煤气炮噪声在机场驱鸟的有效性,为机场鸟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成果已发表在《动物学杂志》2019年4月54卷第2期上,同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已被专利局受理正在审核中。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实验现场

不断的积累成就不凡的业绩,李新班组先后获得首都机场集团“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首都机场集团“标杆班组”荣誉称号,“全国民航示范班组”荣誉称号,中国民航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安全班组”荣誉称号等荣誉。班组成员李新先后获得中国民航工会颁发的“优秀安全班组”荣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共青团中央和人社部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邢璞获得首都机场集团“优秀班组长”荣誉称号,呼和浩特机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那顺得力格尔获得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荣誉称号。

从“青龙偃月”到“激光制导”——呼和浩特机场李新班组打造学习型组织纪实

图:打造优秀团队

通过一代代驱鸟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呼和浩特机场鸟击万架次率从2011年的1.41降低至2018年的0.76,而且从未发生一起超机务放行标准的鸟击事件。将实验理念的方法融入日常安全保障工作中,不能说是创新举措,但真实的数据支撑、良好的应用结果、可控的资源投入,都将鸟击发生的概率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管控的不断尝试,完善运行规则,提升风险管控,在切实筑牢空防安全最后一道关口的同时,实现新的效益增长。未来,李新班组将借着力打造整个班组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寻找隐患,通过消除隐患建立创新思维,在思维的固化中提升工作效果,为建立长期高效的学习型组织不断努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