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机机长战疫4个月没回家:外航不愿飞武汉,但物资等不起!

5月21日,上海浦东机场货机坪,海航集团金鹏航空Y87475航班即将飞往洛杉矶,55吨的口罩和防护服正在装运。这架747全货机的机长是59岁的王声宇,他已经快4个月没有回家了。30多年的飞行生涯,今年是最特别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和整个机队成为了全世界最忙碌的人群。

截至5月22日,王声宇和他所在的金鹏航空涉救灾物资运输总计1131.6469吨,其中90%都是国际件。

飞行30多年,第一次全程穿防护服开飞机

王声宇是中国台湾人。如果不是疫情,这个春节王声宇可能会和家人团聚过节。

但在1月底,他就接到了要执飞救灾包机的指示,作为备份飞行员,同时也是公司747机队的机型总师,王声宇必须留在上海随时待命。

2月3日下午4点,王声宇接到了执飞上海至武汉航班,运送口罩、防护服等20吨医疗物资的指令。这也是1月23日武汉“封城”后,金鹏航空首架飞往武汉的航班。

接到任务后,王声宇拨通了家人电话,“为什么要你去?难道没有别人可以去了吗?”或许是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电话那头的家人急了。

“你说心里面会不担心?那是骗人的”,王声宇当时的解释是第一他是当天的备份,第二他是机型总师,“我必须要去,今天如果连我自己都怕了,到了后面更没有人敢去了。这就是我的工作。”如今回忆起来,王声宇的话语依旧决绝。

当天的航班原定晚上9点起飞,来到机场后,王声宇和机组首先就要面对一个问题——没有防护服。

按要求,当时飞往武汉的航班飞行员必须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手套。但由于疫情初期物资紧缺,手头并没有防护服资源。

“当时情况很紧急,我就报告说没关系,没有防护服我们也去飞,第一时间把物资送过去,物资不能等啊!”当时王声宇所运送的医疗物资是从国外采购而来,由于外航飞行员不愿飞往武汉,才交由王声宇所在的金鹏航空进行转运。

由于航班延误,飞机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才起飞。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由公司紧急协调来的防护服也被送到了王声宇和机组手中。

做飞行员这么久,王声宇第一次全程穿着防护服开飞机。王声宇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闷,“气根本不通,雾气很重。眼前的镜片时不时会花。”为了保证顺利飞行,王声宇不得不偶尔取下护目镜散去雾气,“而且在高空本身就缺氧,戴着口罩更缺氧。”

驾驶飞机需要手脚并用, “飞机的舵要用脚去踩,穿着防护服脚容易滑,整个操作上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凭借着娴熟的飞行技术,和各地塔台“一路绿灯”的给力引导,王声宇的航班当天花了不到两小时就飞抵了武汉。

王声宇飞遍了全球各地大大小小的机场,但那天的武汉天河机场让他至今难忘,“感觉蛮震撼的,诺大的一个机场整个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穿着全套防护服的王声宇看着来接收物资的当地工作人员只戴着一个口罩,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那以后,王声宇在3个月内又先后执飞了前往荷兰、斯洛伐克、比利时、德国、克罗地亚、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5个货运航班。

这3个月也成了王声宇驾驶747以来最忙碌的3个月,“每个月我都要飞将近100小时。” 按照相关规定,飞行员每月的飞行时间上限就是100个小时。

根据防疫规定,机组每次执飞完回到基地,都必须隔离14天并接受核酸检测。隔离期间如有任务可以继续执飞,但回家显然是不可能的了。由于无法与家人团聚,大家无论是生理或是心理层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坦白讲真的很累,因为从来没有这样过”,王声宇说道,但他觉得义不容辞,“我觉得国家需要你、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有这个机会去站出来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感触真的是很深。”

曲折学飞,“人家碰不到的情况我都碰到了”

在房间里隔离的日子,王声宇也闲不下来。他是公司747机队的机型总师,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飞行员们的“保姆”。他的团队里现有18名机长和11名副驾驶,王声宇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得管好他们的训练。

不飞行的日子里,王声宇也要忙着写邮件、发微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声宇的747机队在这次疫情中同样也经历了“起死回生”。

“去年12月的时候,当时公司的营运计划不打算要747机队了”,王声宇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当时有部分飞行员离开了机队,或是开始转训其他机型。谁曾想疫情突如其来,客运航班纷纷停飞,货运航班成了运送物资的主力。而波音747作为目前最大的民用货机机型,承担的任务量也是“重中之重”。

“国内现在只有11架747货机,所以哪怕你的日利用率达到17、18个小时,需求还是很大”,王声宇坦言。而他的机队也由去年年底的人员过剩变为了人手紧缺。

不过对于在天上飞了30多年的王声宇来说,他最不陌生的就是应对各种变化,就好像他自己说的,“我的飞行生涯和其他人不大一样,人家碰不到的情况我都碰到了。”

王声宇出生在台湾,小时候他给自己立了3个志向:飞行员、外科医生、律师。可当时台湾并没有飞行学校,执拗的王声宇先是写信向武汉的一家航校“毛遂自荐”,无奈没等到回音。

大学毕业后,学机械工程的王声宇拿着积蓄,卖掉车子,又向银行贷款,只身前往美国学飞行。在当时的台湾,从没有人这样做过。

第一次学飞行的时候,整个班上只有王声宇一个中国人,老师讲的术语他听不懂。因为经济条件有限,王声宇又只能买最便宜的装备。思忖再三,他在半年后改念了航空机械。

花一年半时间念完航空机械,王声宇在美国考出了所有相关执照。回到台湾,王声宇在所有收到的工作邀约中选择了工资最高的日本航空,为此父亲还一度很不理解,质疑他“为什么帮日本人工作?”

王声宇则有着自己的盘算,在日航工作了3年,王声宇攒下了一笔钱。他决定再赴美国,延续他念念不忘的飞行梦。有了多年航空专业的积累,王声宇这一次的学习历程相当顺利,他花了8个月时间就考完了所有执照,真正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从驾驶只能搭载37人的萨博340到如今的波音747,王声宇的飞行生涯也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发动机着火、货仓着火、客舱接近失压、发动机遭遇鸟击……这些都是王声宇飞行这30多年来曾处置过的突发情况。

“有一次是在天津飞货运航班,落地前飞着飞着襟翼掉了;还有一次是在阿姆斯特丹,在大速度的情况下,飞机的鼻轮自己就掉下去了……”

王声宇说,在那种情况下,容不得大脑做过多思考,只能依靠多年飞行和训练养成的反应在第一时间做修正。依靠自己过硬的飞行本领,王声宇始终恪守安全底线,把旅客和货物平安送达。

“只要跑道是直的,对我来讲都是一样的工作”,王声宇这样总结自己对飞行的理解,“驾驶舱就这么小,门一关,我不管后面是什么,对飞行员来讲都是一样的。”

年近花甲,王声宇感觉自己已经达成了初心。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计划飞到65岁。就算有朝一日真的退休了,他也没打算要闲着。王声宇说自己一直在计划考律师执照,或是在未来当当义工,好让自己不闲在家里。

撰稿 | 记者 严嘉豪 汪鹏翀 蔡黄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