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进一步推进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技术应用

据中国民航报消息记者日前从民航局空管局获悉,我国民航将进一步推进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RECAT)应用,以期在国际民航领域能有更多中国标准。

为推进该项工作,民航局空管局在广州组织开展了广州机场和深圳机场尾流重新分类管制实验运行的宣传贯彻动员工作。民航局空管局和试点单位中南空管局将充分发挥专项工作组的引领作用,组织联合科研院所和运行单位开展持续、细致、周密的风险分析工作,相关空管单位也制订了详细的实验方案和突发情况应急预案。

同时,民航局空管局表示,在推进过程中,将关注飞行员和相关单位对运行试验的反馈意见,完善飞行员和管制员之间的闭环地空协同实验机制,使管制员和飞行员更加直观、精准地使用中国民航的RECAT实验运行标准(RECAT-CN) 间隔, 并通过加强管制员和飞行员的经验交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运用。此外,民航空管技术保障部门积极研究落实自动化设备的相应升级工作,运行和设备部门密切沟通配合。

据悉,民航空管系统计划分三个阶段在国内推进实施RECAT管制运行工作。第一阶段是启动实验运行。民航空管系统在广州机场和深圳机场开展RECAT实验运行,采用RECAT-CN标准, 实施对象为UPS、FedEx等在美国注册的航空器(具备美国RECAT运行经验)。第二阶段是巩固并扩大范围。扩大实施对象范围至国内外全部航空公司的航空器。第三阶段是引入规章开展试运行。根据前期实验运行情况, 结合飞行、管制实际运行需求,将RECAT-CN引入现有民航规章,明确实施条件,在国内主要繁忙机场开展RECAT试运行工作。

据悉,航空器尾流间隔将航空器按照最大起飞重量进行分类,进而给出不同类别组合下的航空器尾流间隔标准,在确保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有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专家表示,现行标准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未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订,即使当空客A380机型投入运行时,也只是额外制定了新的间隔标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些标准相对粗放和保守,且同一类别中不同机型的安全间隔裕量也有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繁忙机场的容量,造成了不必要的空中等待和延误,难以满足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的需求。随着通信、导航与监视技术的发展,航空器碰撞风险显著降低,监视服务管制间隔不断缩小,使得航空器尾流间隔标准的优化存在可能。

RECAT指在对航空器尾流消散、数值模拟、尾流遭遇、雷达探测等方面开展的大量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机型最大起飞重量和翼展,将现行尾流间隔标准类别进行细分,从而形成新的标准。其中一些主流航空器尾流间隔标准组合可以适度得到缩减。

美国以及欧洲相关部门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RECAT”的概念。在综合考虑飞机重量、翼展、速度、展弦比等参数的基础上,将航空器重新分成六类,通过重新计算各类别组合下的安全间隔,在确保安全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提出了缩减运行间隔的标准。美国孟菲斯机场从2012年11月开始成为全球第一个实施RECAT运行的机场。实施6个月后,统计数据表明,孟菲斯机场航空器离场通行能力增加22%,进场通行能力增加15%。在此基础上,美国的迈阿密、费城、路易斯维尔和休斯敦等机场也在2013年实施了RECAT运行。

随着中国民航的持续快速发展, 有限空域资源条件下的运行安全和效率压力日益凸显。2015年,民航局空管局与中国民航大学开展了基于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RECAT)以缩减尾流间隔的技术可行性研究与验证项目,深入研究在我国推广应用RECAT技术的可行性、实施条件、建议方案。基于欧美运行经验和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国内机场的交通流特点,民航局空管局目前已拟定中国民航的RECAT实验运行标准,并选定在广州和深圳机场开展实验运行。

(来源:中国航空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