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准入将撬动通航发展,空管领域改革需跟上

7月28日起,外资进入通用飞机领域的限制将被取消。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上月28日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22个领域推出新一轮开放措施,其中,在飞机行业,取消了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同时还取消了干线、支线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3吨级及以上直升机设计与制造,地面、水面效应航行器制造及无人机、浮空器设计与制造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通用航空产业本身是全球化产业,供应链全球合作是必然趋势。取消外商投资限制,导入国际技术、国际资源和国际资本,对拉近我国通航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积极作用。

高远洋说,放开外资限制后,势必会激发更多通航项目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些项目是否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市场可接受度如何,是否符合中国适航准入要求,都需要对项目做全面评估,“随着林林总总的通航制造项目进入中国,对于行业管理部门也是一个考验,这将考验我们的适航验证手段及适航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市场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为了促进通用航空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三五”规划建议将通用航空与铁路、公路等并列为国家基础设施网络之一。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2020年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目标。2017年,民航局发布通用航空“十三五”规划,对于上述意见所制定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按照规划的内容,2020年通用航空全年总飞行量应该达到200万小时,这也意味着五年时间中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20.8%。

自2017年2月至今,民航局共批复东北、华东、西北、新疆和中南5个地区管理局9项试点,内容包括通航管理改革、服务平台建设、无人机研发试飞、低空监视服务、“通航+旅游”、无人机物流配送、调整监管方式等。

就目前看,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通航飞行83.7万小时,在册通用航空器2297架,通航机场81个,通航企业365家,同比分别增长9.5%、9.6%、14.1%、14.1%。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颁证通用机场24个,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通用机场颁证总量的30%;通航飞行小时同比增长17.8%,其中1月份同比增长高达91.1%,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通用航空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民航资深专家李晓津教授曾对第一财经分析,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着“三不”:即上不了天,因为低空空域被限制;下落不了地,因为通航机场严重不足;中间吃不上饭,即市场需求带来的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通航业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黑飞”等问题。

高远洋认为,中国发展通航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飞行环境,启动我国通航终端消费与应用市场,进而带动通航制造、通航服务的快速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让飞机飞起来,实现低空飞行常态化,打破国内通用航空发展长期存在的“三不”难题。

不过,工信部赛迪智库航空产业研究室主任金伟认为,在低空飞行空域不能进一步放开的前提下,任何鼓励发展通航产业的政策,利好影响都有限。

(来源:第一财经 周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