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于1979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1993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开始跻身于全国大机场行列,2003年突破200万,2005年突破300万,2007年突破400万,2008年实现498万,今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650万人次。
11月30日,经常在深圳和哈尔滨两地间飞来飞去的,成为哈尔滨机场今年的第600万名旅客。在庆典仪式上,黑龙江省机场集团总经理孙春京向他赠送了第600万名旅客的荣誉证书和哈尔滨机场头等舱贵宾年卡。深圳航空公司向该旅客赠送了价值5620元的的哈尔滨至深圳往返机票。
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的经济走势、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以及迷人凉爽的冰城夏都名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各界人士飞临时冰城,使哈尔滨机场成为全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据黑龙江省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孙春京介绍,黑龙江不像沿海地区那样外向型企业比较多,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因此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今年黑龙江的经济增长在10%左右,正是稳定的经济发展支撑了航空运输。其次,旅游和会展经济拉动了客流快速增长。延续年初冰雪旅游客流高峰,今年以来哈机场客流持续走高,出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景象。在往年是淡季的3至6月以及9至11月份,今年哈机场旅客吞吐量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幅。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拉动下,在冰城夏都的巨大魅力吸引力下,来哈游客更是不断增长,哈机场起降来哈的旅游包机上百架,同比成倍增长。七、八月旅游旺季,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达40%。同时,哈市日益繁荣的会展经济也吸引了大量“空中来客”,仅第二十届哈洽会期间,哈机场共起降航班1028架次,运送旅客12万人,同比增长25.6%和35.8%。第三,黑龙江省机场集团积极开拓市场,积极引进新运力。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哈尔滨机场成功引进了第二家基地航空公司,与东北地区各机场和环渤海地区机场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从过去独自营销变成联合营销,采取模拟航空公司的经营方式等,不断开辟新航线,增加新运力。今年以来,鲲鹏和昆明两家航空公司新开辟了哈尔滨航线,有9家航空公司新增26条飞往哈尔滨的航线,每周增加航班120班。国航、南航、东航还将波音757等2032架次大型客机调至哈尔滨机场运营。第四,东北亚区域航空枢纽建设初具规模。哈尔滨机场积极实施“以干带支、以支促干”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干线网络,今年开通了哈尔滨飞往秦皇岛、盐城、台北等城市的航线,增加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机场的航班密度,目前已经分别达到每天17班、13班、5班,有效地提高了哈尔滨至三大枢纽机场的整体运力。加大了支线市场开发力度,实现了省内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漠河、伊春、鸡西7个支线机场与哈尔滨通航,加上蒙东海拉尔、满洲里等支线航线,构建了以哈尔滨机场为中心的覆盖省内及蒙东各支线机场的支线航空网络。同时,利用哈尔滨丰富的干线网络,通过制定中转流程保障、开发中转联程产品等一系列手段,由哈尔滨中转飞往国内外各个城市,并可实现国际中转旅客、区域支线中转旅客的快速集散。正因为这样,支线机场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了,便利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航空这种交通方式,也带动了哈尔滨机场客流的快速增长。
目前,共有22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投入运营,开通国内、国际航线84条,通航城市50个,与俄罗斯、日本新泻、大阪,韩国首尔等城市实现通航,虚拟国际航线可飞往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每周有200多个北美航线航班飞越哈尔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
哈尔滨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之一。“振兴东北”的政策、独特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为哈尔滨机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委书记李武指出,下一步,哈尔滨机场积极实施“以干带支、以支促干”的发展思路,完善国内干线,大力发展支线航空,着力构建东北亚区域枢纽,以实现“2015年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远东地区的门户机场,东北亚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