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的现代楼宇间,坐落着一座镌刻城市安全记忆的文化地标——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这里不华丽不“网红”,却有着守护生命的厚重叙事,用跨越千年的防灾智慧搭建起沉浸式公共安全课堂。
一次制度上的跨越
这座场馆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博物馆”的头衔,其前身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早已在市民中小有名气。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于2010年对外开放,早期展览多聚焦于事故案例复盘和安全知识普及,形式偏向于科普体验。
2024年11月29日,“深圳应急管理历史展”在这里开幕。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完成了从内容筹备、专家审核到现场评估的一系列程序。在满足展览面积、藏品数量、展览大纲等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向深圳市文物主管部门提交博物馆设立备案申请。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于2024年12月28日获批,成为全国首家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这座以“三天一层楼”创造特区速度,孕育华为、大疆等科技巨擘的城市,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自2024年2月启动筹建至12月建成开放,仅用10个月便完成从设计到布展的所有工作。这座集安全教育、历史展示与科技体验于一体的展馆,成为诠释城市安全发展的时代注脚,再次诠释了深圳人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特区精神。
一部城市应急管理的历史档案
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位于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的一楼,通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历史演变”“中国历代灾害”“文献中的安全应急”“中国传统应急文化”“深圳应急历史”“安全应急相关成语故事”“安全应急相关成语故事”“安全生产法则”等展览单元,多方位展示应急管理相关珍贵历史资料。
博物馆常设展区以“应急管理历史”为主轴,展示内容横跨多个历史阶段——从1949年宝安县设立水利工作机构,到2019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的正式组建,展现了应急管理机构在治理体系中不断调整与演进的过程。
博物馆中的一份中国历代重大灾害统计表,梳理了自夏商至民国的灾害史料;“东方庞贝”青海喇家遗址中母亲护婴的影像则为展览提供了更具冲击力的文化注脚。古代消防救援中使用的竹编马甲、建筑构件“青花鸱吻”,以及描绘火、水、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甲骨文,让人得以一窥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早期认知。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应对自然灾害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遂公盨内底部铭文上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专门联系到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借到了遂公盨仿制件进行展示。
“应县木塔”模型展示了建于辽代的全木结构建筑的抗震与避风能力,其所安装的避雷装置展示了古代防灾智慧。展览还通过古文献、实物遗存与成语故事,讲述了古人如何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理念建立起早期应急思想体系。
在安全生产法则部分,博物馆介绍了慧眼法则、海因里希法则等现代安全生产理论,为公众搭建起古今安全理念的桥梁。
为进一步还原现实情境,安全教育基地在四楼设置了“深圳市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展”与“深圳市自然灾害案例展”。
深圳市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展精选了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的典型案例:1993年清水河“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现场救援使用的锄头、钉耙和旧址见证石;2008年龙岗区“9·20”特大火灾事故中易燃的彩钢板及聚氨酯泡沫塑料仿制件;2015年原光明新区特大滑坡事故的沙盘模型;2019年罗湖区“8·28”楼房倒塌事故中,工作人员使用过的扩音器、工作证、手套与手电筒,现在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记录着人在面对灾难时的应对与转变,展区还有2021年为解决赛格大厦有感振动问题而拆除的桅杆,深圳因此事件出台了全国首部超高层建筑异常振动应急处置机制。案例展旨在以案为鉴,警示市民。
深圳市自然灾害案例展则重构了深圳应急能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演进路径。1964年,深圳(彼时为宝安县)连续遭遇五个强台风,展板上仍留存着当年关于“15号、16号台风暴雨侵袭情况”的官方报告。再到2018年台风“山竹”袭城,深圳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现“零死亡”的记载;2021年大南山公园森林火灾扑救行动中所使用的面罩、水壶、打火把等,也陈列于展区一角。此外,还有2019年龙岗区龙岩路地面塌陷事件中的岩芯样本与倾角仪,进一步印证深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技术与体系升级。
让应急文化从展厅走进日常
深圳应急管理博物馆的工作,并不止步于展陈。它不断更新内容、拓展宣传活动,今年还将筹备家庭应急物资展和应急科技展等临时展览。
除了上述展区外,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还设有14个功能各异的学习馆与体验馆:地震小屋模拟地震体验,实景还原地震破坏后的场景;参观者可通过互动式、自助式、点播式等形式了解消防安全的基本常识;燃气安全事故情景展示让参观者在实景互动体验中提升安全意识……
六楼应急科普微展览展区集中展示了各类野外应急装备与关键支持系统。移动场地照明灯、移动水泵、深圳市森防大队提供的单兵作战服(包括防火服、头盔、背包与通信设备)体现了应急装备的专业化与现代化。
展览还陈列了扩音喇叭、无人机、三防安全责任书、龙岗区防汛物资仓库旧牌匾等与防汛相关的展品。一面“服装演变墙”呈现了从简易反光马甲到社会救援组织制服的转变,讲述了城市应急力量的多元化参与路径。
在科技层面,展区展出了深圳本土企业捐赠的便携式反渗透净水器、应急食品包与个体逃生防护装备,强化了市民对“生存保障”与“自我保护”的认知。通信设备部分,则通过从“大哥大”“小灵通”到单兵手持终端、卫星调节器、单兵微波图传设备的演进,串联起深圳应急通信体系的技术变迁。
据讲解员介绍,基地每年线上线下接待总量约为40万人次,其中学生团体与社区居民构成重要参观人群。应急知识和应急文化正借由这座博物馆,被更广泛、更具未来性的群体接收和传播。
结语
当应急管理体系从文件走进展厅,当历史经验教训转化为未来启示,这座博物馆正以深圳特有的创新基因重塑公共安全教育范式。在这里,每件展品都是城市发展肌理的切片,每次体验都是生命至上的深刻启示——这或许正是先行示范区在安全文化领域给出的最佳诠释。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杂志
编辑:深应宣
监制:深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