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余杭“科技矩阵”护航桥梁汛期安全

    汛期來臨,杭州市余杭區境內的苕溪等主要河道水位持續上漲。然而,部分跨河橋梁的水下樁基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與損傷,造成安全隱患。如何高效完成橋梁樁基的檢測和運維?余杭區借助水下檢測機器人與養護無人機,構建起全維度智能檢測體系,讓橋梁“體檢”更加精准。

    水下橋梁檢測機器人正在工作。余杭區交通運輸局供圖

    水下橋梁檢測機器人正在工作。余杭區交通運輸局供圖

    近日,安溪大橋迎來一位“特殊醫生”。在技術人員協助下,它從岸邊游至橋下,旋即潛入水中。十余分鐘后,一份關於橋梁涉水構件的結構破損、鋼筋鏽蝕、混凝土剝落等情況的“會診報告”便上傳完畢。

    “這是我們新投入使用的水下橋梁檢測機器人。”余杭區公路與運輸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華金晶介紹,“該設備不僅操作便捷,還顯著提升了檢測精度。”據悉,通過ROV布放后,機器人可潛入目標水域,駐留在指定深度后啟動掃描,對橋墩進行精細檢測。

    配備高亮LED燈、高清水下相機及圖像聲吶系統,檢測機器人在渾水環境下仍能實現毫米級成像分辨率,有效識別樁基裂縫、混凝土剝落及鋼筋鏽蝕等隱蔽病害。操控人員隻需在岸上后台操作,即可獲取實時圖像。

    此外,該機器人具備-10℃至50℃工作能力,適應多種水環境,並支持平移、下潛等多方向操作,可在急流深潭中完成精准作業,有效覆蓋傳統檢測盲區。同時,其內置急停、漏電、短路保護系統,有效降低操作風險,替代人工潛水的高危作業。

    據介紹,首批“體檢”對象包括苕溪河沿線的安溪大橋、瓶窯大橋,未來將逐步推廣至其他橋梁檢測任務中,為橋梁健康檔案建立打下基礎。

    在瓶窯大橋,另一組“空中醫生”也正在忙碌作業。一台養護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飛行,對橋梁主梁、橋墩等核心部位進行全面細致的圖像採集,並實時傳輸至余杭應急保障基地數字管理平台,作業半徑可達5公裡。

    養護無人機進行圖像採集。余杭區交通運輸局供圖

    養護無人機進行圖像採集。余杭區交通運輸局供圖

    “過去我們依靠人工和橋檢車開展巡檢,耗時長、成本高。”余杭區公路與運輸管理服務中心養護負責人盛峰表示,“如今借助無人機技術,我們已形成全新的橋隧巡檢模式。”

    一鍵啟航,無人機可實現立體式、高空多角度採集。搭載高分辨率影像系統及AI算法,無人機能准確識別病害點,為養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規避高空作業風險,縮短巡檢周期,提高了橋梁養護智能化水平。

    無人機具備靈活性強、視野廣的優勢,可快速覆蓋橋梁底部、高墩、邊坡等難以人工觸及的區域。借助集群作業模式,無人機單日可巡檢數十公裡橋梁,即便面對復雜地形亦能高效執行。此外,后台系統還可自動比對歷史數據,識別結構變化趨勢,為“一橋一策”制定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由“事后維修”向“事前預防”的轉型。

    水下機器人深耕橋梁根基,守護水下“隱形生命線”﹔養護無人機掌控橋面結構健康,捕捉細微變化。兩者採集數據可同步接入智慧平台,形成“檢測—分析—養護”閉環機制。借助“數字透視”,每座橋梁均擁有專屬健康檔案,運維決策更科學、管理更高效。

    “防汛工作既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場科技戰。”余杭交通養護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機器人+無人機”的組合作業模式,道路養護正朝著智能化、精細化方向不斷邁進。下一步,余杭交通養護部門將持續探索構建更加智能的防汛檢測體系,夯實“科技護橋”的智慧底座。(計麗艷、孟莉)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