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生态建设新范式:科技赋能重塑发展底色

    中经记者 索寒雪 北京 新疆报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锚定“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目标,为西部开发指明了新方向。当前,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的生态实践正在西部基层稳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陈众议建议,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西部。他认为,在中央目标明确、政策得当的前提下,沿海及中部地区丰富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可源源不断地流向西部,从而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农业科技将沙漠变绿洲 从新疆和田启程,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一路进发,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荒芜。当柏油路悄然消失,一条由砂砾铺就的土路蜿蜒向前,通向了一片别样的“人造绿洲”——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项目。近5万组光伏组件在沙漠中整齐列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据了解,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尝试利用农光互补的模式,突破传统的土壤理论与防沙固沙理论,推动新能源与治沙、绿色农业融合发展。从更小的细节看,中广核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巧妙布局,在沙漠中架设光伏板,利用光伏板遮阳的特性,有效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打造了“荒漠治理+光伏建设+种植经营”三重发展模式。《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看到,在光伏板之间的空地上,种植着各种牧业作物。在更为宽阔平整的沙漠区域,一片狼尾草已经伸展出20厘米长的绿叶,即将迎来快速生长期。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南疆基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种植期间遭遇沙尘暴天气18次,草苗补种20余次,现场及时做好天气预警及各项防护措施,各合作方通力合作,最终按期实现覆绿目标。”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2023年6月8日,中广核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南疆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中广核联合深圳华大集团,综合运用已经示范验证的沙漠土壤化改造、旱生作物种植及改良、高效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南疆建设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经过几年的维护,这片沙漠绿洲已经远近闻名。如今,周围牧民的牛已经悠然地走进光伏板之间,惬意地啃食着鲜嫩的青草,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重建沙漠城市的抗洪系统 同样地处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甘肃省金昌市,正以数字化技术重塑城市防洪体系。这里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在历史上经常遭遇旱灾。近年来随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移西扩,2023年、2024年连续遭遇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城市内涝积水最深达1.2米,直接经济损失超3亿元。“旱涝急转”的现象迫切要求西北城市的防洪模式进行转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西北院”)数字化中心主任马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西北城市防洪的特殊性在于‘短时强降雨+排水系统历史欠账’的双重挑战——北方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普遍偏低,部分老城区管网管径不足600毫米,远低于南方城市1200毫米的常规标准,加之西北城市地形坡度大、汇流速度快,极易形成‘雨下得快、水涨得急’的险情。”面对这一挑战,金昌市与市政西北院展开合作项目,采用了“实景模型+管网BIM+水动力模型”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防洪体系,将金昌市打造成为西北城市防洪转型的典型样本。马迪介绍:“我们使用无人机系统进行测绘,测绘成果通过iTwinCapture系统在计算机中对1500公顷项目区域进行厘米级精度的实景建模,解决了传统地形图坐标不统一、信息缺失的难题。”在管网改造环节,该项目创新应用管线机器人进行地下管网探测,获取管径、标高、坡度等关键参数,并整合至Bentley系统生成管网BIM模型,数据叠加后最终形成可视化水淹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预测哪里会被淹、淹多久,还能精确计算两小时退水时间内能否排净积水。”马迪强调,这种“可视化说服力”对政府决策至关重要——管理者能直观看到管网薄弱点,从而优先改造高风险区域,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更新。 西部开发正当时 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正在为西部大开发付出卓绝的努力。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引下,西部开发将聚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支撑与制度优势,推动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动能。“西部开发势在必行。这既是难得的战略机遇,也意味着祖国大半壁江山迎来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在陈众议看来,西部是我国经济战略的纵深之处,如今电、路网已基本形成,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西部一旦大规模开发启动,可突破就业瓶颈,对国内大循环产生超大规模效应。陈众议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大型水电站动工及戈壁滩光热电站建设,西部生态环境正越来越有利于全面开发和科学实验落地。“西部若有足够丰沛的水源和科技支撑,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而且还有助于挽救濒危动植物。以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理念,卫星监测结合人工管理将可避免对现有生态系统造成伤害。”“为规避粗放式开发,必须在勘探、调研的基础上以确凿无误的量化标准,确保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开采合理、合规、有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陈众议建议,“具体措施应由国家牵头,对口支援单位与西部地方政府、机构联合执行,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成熟一项上马一项,并实行过程管理和成果验收,切忌一刀切或各自为政。”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