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种千颗籽,夏收万斤油。5月的花桥镇,大片大片的油菜已褪下“绿衫”,沉甸甸的油菜籽压弯枝头。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花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红星看着油菜结出的累累硕果,满心欢喜。去年,花桥镇冲锋村油菜种植基地测产现场,共计机收4.23亩油菜,平均亩产同比增加6公斤。
花桥镇油菜何以高产?近日,记者走进该镇油菜产区实地探寻油菜的增产秘诀。
良田良机 助节本增效
5月9日,在花桥镇竹林村的智慧粮油农场内,4台收割机正在油菜田里穿梭作业。随着机械轰鸣声,沉甸甸的油菜籽粒通过自动化分选系统直接装袋。
“过去一亩油菜要三四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机收十几分钟就能完工。”鸿胜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成指着轰鸣的收割机感慨。他说,机械收割效率高、质量好,相比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损失,还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动力。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花桥镇的田地虽然较平整,但田块分散,大部分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黄红星介绍,耕好田才能种好粮,早在2019年,花桥镇便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零散的土地资源,疏浚河流,优化道路、水渠等,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
土地条件改善后,农业公司、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纷纷参与土地流转,实现水稻连片种植。种植大户周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花桥镇流转200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和油菜。“在我们的精心管理下,亩均粮食产能提高40公斤,每亩成本也有所下降。”周勇说,土地就是农业的“根基”,只有把根基打牢,才能长出好庄稼。经过改造的农田,有效解决了排水灌溉困难、机械化耕作困难、生产管理困难以及产量提升困难等问题。
良种良技 促增产增收
农田条件的改善,催生了农业机械化的“井喷式”发展。在广安戴星家庭农场的油菜地里,3名农机手驾驶联合收割机穿梭田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株株油菜被迅速“吞”入收割台,切割、脱粒、分离等工序一气呵成,油菜籽也被精准地装入一旁等候的农用车中,随后被运往当地烘干厂进行烘干处理。
“今年我们种植油菜1000余亩,预计每亩产量可达300斤。”业主宋辉难掩心中喜悦,他说,“经过烘干处理的油菜籽,其售价比未经烘干直接销售的油菜籽高出近一半。”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选种至关重要。“经过考察、试验,今年我们选用了川油81以及绵油系列品种,这些品种高产、高油,出油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宋辉介绍。
良种需配良法,方能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广安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花桥镇建设油菜千亩高产展示片、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
通过密植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产。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粮油发展股股长陈苇介绍,直播密植技术优势明显,虽然直播用种量稍高,但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约200元,搭配耐密植的绵油51、庆油8号等品种,亩均产量可提高10至20公斤。
此外,还实现了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一台机械一天能播种30至50亩,而一个人移栽每天仅半亩。”陈苇说。
多方增收 绘共富新篇
“我们今年种植油菜1000余亩,预计2天能够收割完,紧接着将灌水插秧。”近日,在花桥镇种植大户熊小兰的家庭农场里,3台收割机正在同时作业。她告诉记者,今年她们种植的政府采购的庆油8号品种,结合无人机直播、病虫害防治及机械化收割,不仅产量提升,效率显著提高,成本也大幅降低。
通过“油菜+水稻”轮作,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熊小兰算起收入账:“现在油菜亩产增加近100斤,亩产达300斤,能卖700元;水稻亩产1600斤,能卖1600元,每亩收益有2000多元。”
丰收的喜悦,不仅挂在种植业主的脸上,也装进了农户和村集体的口袋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土地流转让他们变身“包租公”“包租婆”。
“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逢人就夸政策好,日子有盼头!”花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周社铃介绍,村里每亩土地流转费600元,村民还能在村里务工,一年能增收几千元,再加上村集体经济每亩20元的收益,大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幸福了。
油菜籽收购商艾福生也乐开了花:“今年的油菜籽颜色好、香味浓,含油量和产量都比往年高,农户增产,我们也能收到更好的粮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从良田建设到良种良法推广,从机械化作业到多方共赢,花桥镇在油菜种植上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富民的新路子。
良田夯实基础,良机提升效率,良种奠定优势,良技赋能增产……花桥镇正以“四良融合”为笔,描绘出一幅“粮田变良田、良田变智田”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罗青山 广安区融媒 冯欢)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