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强市百例》出版解码产城融合的中国范式

      近日,由中国城市报社历时3年编撰的《品牌强市百例》出版,引发广泛关注。该书依托6项国家标准及“城市品牌发展指数”,精选全国100个典型城市案例,为产城融合提供可复制样本。目前,《品牌强市百例》已启动多语种编译,并被相关国际组织列为推荐书目。

      标准引领,构建城市发展新坐标。书中创新提出“三维评价体系”,以产业竞争力、城市承载力、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破解产业与城市发展脱节问题。苏州工业园区以“纳米技术+江南文化”驱动,实现能耗下降18%、文旅收入增长25%;贵阳经开区依托大数据打造“智慧产城共同体”,数字经济占比超45%。这些案例证明,品牌建设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指数解码,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融合。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名誉院长刘瑞旗表示,“城市品牌发展指数”融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对硬指标(GDP、人口密度)和软指标(文化认同、生态美誉度)加权赋值,确保评价客观、富有前瞻性。项目组对50个样本城市3年跟踪数据显示,品牌建设成效与固定资产投资、人才流入情况呈显著正相关,验证了指数模型的预测价值。

      错位突围,彰显东方实践智慧。中国城市报社副总常亮说,城市的独特性决定城市的生命力。例如,山西大同摆脱“煤都”标签,以“数字考古+低空经济”重塑城市IP;浙江安吉通过竹林碳汇转化生态优势,体现了《品牌强市百例》书中提出的“比较优势激活公式”:河北承德依托生态发展“康养+”,服务业占比提升12%;广东东莞松山湖联合华为打造“科技人文综合体”,为产城融合提供关键策略。

      一线回响,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品牌强市百例》实践价值在多地落地,如河南洛阳参照“贵阳模式”发展大数据产业,吸引多家头部企业入驻。中辉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朝辉表示,书中评价体系改变企业选址逻辑,创新活力与要素集聚度成为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考量。

      实践赋能,构筑城市发展共同体。作为首部融合国家标准与地方实践的指南,《品牌强市百例》产生多重社会价值:30余座城市将案例纳入干部培训内容,云南昆明借鉴“杭州未来社区”经验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多所高校设立专项课题,培养产城融合复合型人才……多位专家均表示,《品牌强市百例》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式。

    <!--enpproperty 2025-05-12 00:00:00:0■张 震 常冬晨

    解码产城融合的中国范式

    3007261610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pc/content/202505/12/content_30072616.html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pad/content/202505/12/content_30072616.html12462</p> <p> 《品牌强市百例》出版 </p> <p>/enpproperty-->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