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统计打造农业调查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当前正值

    春播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的关键时期

    农业调查人也在不断

    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不断加强自己的“科技内核”

    为摸清粮食生产底数

    保障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对人”“对地”

    为农田测量打开“卫星”眼睛




    从“对人”到“对地”

    是统计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到农作物调查

    有力提升调查结果精准度









    农业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在日历年度内收获农作物在全部土地(耕地或非耕地)上的播种或移植面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查实现了精准测量。


    2010年前:对人调查。根据MPPS原则抽取有代表性的村民小组,再根据面积标识,对称等距的抽样方法抽取农户,按照种植季节进行入户调查。


    2010年起:对地调查。以村民小组为基本调查单元,将耕地进行定点登记,根据季节对登记地块的种植作物进行登记调查。









    “下田”“上天”

    为农业调查插上“遥感”翅膀




    从“下田”到“上天”

    是统计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

    将遥感测量技术应用到农作物调查

    极大提高调查工作效率


    ↑点击播放视频



    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指通过对地抽样调查技术与遥感测量技术相结合,以遥感影像分析处理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等多种遥感影像数据及其他空间信息数据,根据各种地物类型在时间、光谱、形状、纹理等方面的特征,及时、客观、准确获取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目前,国家统计局围绕粮食和大食物遥感统计监测体系,布局建设1个遥感统计全国管理中心5个遥感统计区域分中心27个遥感统计省级工作站。遥感统计监测体系建成后,多数粮食产区要基于遥感核定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同时,遥感监测的内容,也将从主要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等大食物领域拓展。








    “线下”“云端”

    为智慧统计安装“AI”大脑




    从“线下”到“云端”

    是推动统计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将人工智能技术(AI)应用到农作物调查

    全面实现数据分析智能化








    围绕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充分应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的数据保障、关键技术、应用系统三大运行平台,建立完备的工作组织体系、标准规范、人才队伍三大基础支撑,形成方法科学化、运行业务化、处理智能化、管理规范化、数据精准化的粮食和大食物遥感统计监测体系。


    智能化农作物识别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等图像识别技术,结合农业景观和卫星辐射特征,构建多尺度、智能化深度学习模型,精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类别。


    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估计。建立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精细化遥感参数,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开展作物长势监测,动态反映作物生长态势,分阶段预估主要粮食作物产量。







    统计现代化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大力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技术

    奋力开创农村统计改革发展新局面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END


    文案:叶咏欣

    排版:陈晨许梓东

    编辑:王琪李金柯


    供稿丨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江门、东莞调查队




    点赞、转发~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