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杨梅出海,浙江余姚“梅老大”勇闯世界

      初夏的余姚,萬畝楊梅林泛起紅暈。距離本地大棚楊梅大規模成熟大約還有10天,位於浙江寧波余姚市丈亭鎮寺前王村的梅老大楊梅專業合作社內已是一片繁忙,工人們正仔細檢查即將啟用的冷鏈包裝流水線,合作社負責人孫來達反復核對出境果園和包裝廠的註冊登記材料——這家扎根余姚10餘年的楊梅種植合作社,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着余姚楊梅的跨國之旅。

      即將成熟的大棚楊梅。

      梅老大楊梅專業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來,曾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頭雁”培育項目,先後獲得“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寧波市綠色精品楊梅産業示範基地”等榮譽,2024年培育的“荸薺種”楊梅甜度最高達到17度,出品的優質楊梅得到過寧波市級“楊梅王”和“金獎楊梅”等稱號。正是這份底氣,讓合作社在去年萌生了“闖世界”的念頭。

      談及出海原因,孫來達坦言:“余姚楊梅再好,終究是‘墻內開花’。去年余姚楊梅鮮果産值近3億元,品質完全不輸國際市場上的高價水果。”更深層次的動力,是孫來達打心底認為,一顆楊梅的出海,不僅是風味的遷徙,更是本地楊梅産業的升級實驗和破局之策,或可以彌補本地楊梅“産地經濟”的短板,提高“余姚楊梅”的國際知名度。前年,一位在加拿大的華人&&到孫來達,&&對余姚楊梅的渴望,華僑群體的“鄉愁消費”讓他更加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

      然而,鮮果出海絕非易事。楊梅雖鮮美多汁,但怕濕、易損、易腐,保鮮問題讓許多果農對出口望而卻步。更棘手的是國際市場的另一道關卡——每個進口國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各不相同。出口的農産品若在質量、安全、衞生方面未能達標,就很有可能遭到相關進口國的拒絕,無法順利打開國際市場。

      那麼,如何讓楊梅順利地“漂洋過海”?

      “我們與順豐國際達成合作,楊梅採摘後立即預冷、分揀、鎖鮮包裝後入冷庫,再搭乘冷鏈航空跨境運輸,全程採用純物理保鮮。”孫來達介紹,在低溫冷藏下,這套流程讓楊梅鮮果可以保存30天之久,鮮果可食率達90%以上,為跨境之旅提供了保障。

      寧波海關所屬余姚海關工作人員在安裝實蠅誘捕器。

      今年4月,在當地政府和農林部門支持下,余姚海關成立專項工作組,多次提供技術指導,協助合作社盡快獲取出境果園和包裝廠的出口資質,完善合作社種植、採摘、存放、運輸的全鏈條防疫質量管理體系,“我們為楊梅出口實施‘單證把控+風險監測’的監管模式,開通‘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實施24小時預約通關,保障通關‘零延時’。”余姚海關查檢二科副科長王洲彥説。

      眼下,合作社從土壤水質檢測、農藥殘留管控到包裝車間改造均一一升級,5500平方米大棚楊梅也已進入最後管護期,孫來達對楊梅出口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好精心規劃和管理,確保自家楊梅能符合甚至超越近乎嚴苛的出口標準。“就像我們常説的‘楊梅紅透才甜’,這些年扎紮實實練內功,等的就是現在這個機會,哪怕第一年虧本,也要把余姚楊梅的名氣打出去!”孫來達説。

      首單目的地新加坡,是孫來達打響國際市場的第一戰場。去年,得知新加坡一家外貿企業正在尋找優質楊梅供應商,讓他嗅到了機會。經過洽談,雙方約定,待第一批大棚楊梅成熟後,首批試訂單以400元每公斤的價格、單顆楊梅甜度14度以上的品質成交。後續,合作社計劃借助余姚僑聯,與海外華僑社團對接,發動海外僑胞“帶貨”。

      站在挂滿青果的楊梅樹下,孫來達明白這場出海“戰役”才剛開始,但比起十多年前面對楊梅滯銷的無力,如今手裏已經握着品質、技術和政策的“籌碼”,讓他更加堅信,當余姚楊梅帶着江南山水的清甜飛向世界,鄉村振興的故事也會在紅果的脈絡裏續寫。(蔡銀欣/圖文)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