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田之上筑粮仓——四川省蓬安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标题:良田之上筑粮仓——四川省蓬安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是四川盆地内丘陵地区重要的产粮大县。该县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两年来,共规划了43.85万亩,目前已完成新建16.7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了47.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3.8%。该县表示,明年将全部完成规划的43.85万亩建设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蓬安县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使用高标准农田,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逐一签订“良田粮用”责任书,涌现出一个个粮油产业园区及高产示范片。

    今年,蓬安县计划完成粮油播种面积121.4万亩,实现粮油总产量38.6万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2.8万亩,粮食总产量3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38.6万亩,油料总产量6.3万吨。目前已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3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15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6个。

    建良田,实现粮油产量翻番

    罗家镇泥巴寺村,人均耕地面积虽只有1亩多,但这里是浅丘下的坝子,农业条件好,两公里远就有一座小二型水库,过去一直是其他村子羡慕的地方。可近年来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土地荒芜严重,尤其是季节性撂荒,致使大片良田无法发挥出其先天优势禀赋。

    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政策之惠,罗家镇24个村共计上万亩耕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就包括泥巴寺村。泥巴寺村正在实施的1000余亩,属于提质改造的类别,此后900余亩田将实现稻油或稻麦两季轮作,100余亩地将实现油玉或麦玉轮作。

    从318国道进入项目现场,一条4米宽的产业道纵贯而入,若干条2.5米宽的生产道与之横向交叉,沿着产业道和生产道分布的是水渠,通过道路和水渠的分割,块块田地已成型,项目实施方介绍,目前正在作地块的二次平整,必须赶在水稻插秧前全面完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蓬安县坚持“宜大则大、宜梯则梯、宜缓则缓”的原则,目的是达到“能灌能排、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目标。泥巴寺村900余亩田已经改造成了方方正正的稻油或稻麦两季田,而沿肖溪河两岸100余亩地改成了油玉或麦玉两季地。

    泥巴寺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说,过去那100余亩河边地,完全荒芜了,改造前长满了杂草和杂树,那900余亩田尽管荒芜得少些,但村民也只种一季水稻。现在改造还没完成,就已经流转了400余亩,不管是业主流转还是村民自种,都能实现全程机械化,都能两季轮作。

    罗家镇副镇长张信说,全镇的情况基本类似。过去虽少量荒芜但只种一季,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种两季,粮油总产量将翻番。

    兴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进入河舒镇小板桥村,田里是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是金灿灿的小麦。“这一片全是无人机撒播的,1月份用无人机进行了追肥,油菜和小麦长势都很好。”河舒镇副镇长龙显璋说,全村3255亩高标准农田,于去年4月底建成,已种了一季水稻。

    目前,种植的油菜为“庆油8号”和“川油81号”两个品种,小麦为“蜀麦830号”,这些都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推荐的优良品种。“川油81号”可先采一季菜薹,油菜籽亩产可达340斤。“蜀麦830号”粗蛋白含量高,作物利用性好,且亩产可达到850斤。

    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小板桥村高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近90%,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近80%,且集中在两个大业主手里,每个都在1000亩以上。“改造后,地块更平整方正,全程机械化更适宜,绿色防控更高效,智慧监测也更方便。”龙显璋说。

    在这片粮油高产示范片上,蓬安县正在利用“天府粮仓”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对本村及周边进行育秧、耕、种、防、收、烘干等一体的社会化服务。

    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起后,将与村上联营。龙显璋说,依靠这个服务中心,一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40余万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每亩20元管理费及其他收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60万元。沿着这个势头拓展,三五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能突破100万元。

    这片高标准农田已贴上了智慧农业的标签。“我们已经搭建起云端+网端+手机客户端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将省、市、县农业专家整合了进来,正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对接,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对整片农作物全面监测。”龙显璋说。

    强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睦坝镇1.5万余亩耕地,绝大多数在平坦的坝子上。从2016年起,该镇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进行耕地改造,到去年为止,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约8000亩。如今,依托这8000亩良田,建立起来的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评为省三星级农业园区。

    8000亩高标准农田共涵盖武胜、虹管、老君、向阳4个村(社区),90%以上都已流转,共有15个业主经营,包括本县国有企业“长丰农业”、11个本地及附近新型经营主体、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业主为茗豪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面积达2000余亩。

    因耕地改造项目实施早,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高,两季轮作模式比较成熟,所以土地流转十分抢手,土地流转费相对其他地区也较高,基本上都在每亩500元左右。进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淡出了市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占了主流。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收益上有什么变化呢?“实际上,仅就那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他们就赚了。”武胜村党支部书记沈勇说。土地流转给业主后,他们还可在园区务工,实际已转变成了产业工人。

    据沈勇介绍,武胜村常年就有50~60人在园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1万元左右,4个村(社区)常年务工人数不下300人,务工总收入达300万元左右,加上8000亩高标准农田90%以上土地的土地流转费,每年为4个村(社区)创造收入高达1000万元。

    武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了310亩地,种植油菜和水稻,每亩毛收入可达2000元,纯利润可达300元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可参与分红,加上其原承包土地的地力补贴,农民的收入还会更高。”沈勇说。(记者 李传君)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是四川盆地内丘陵地区重要的产粮大县。该县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两年来,共规划了43.85万亩,目前已完成新建16.7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了47.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3.8%。该县表示,明年将全部完成规划的43.85万亩建设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蓬安县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使用高标准农田,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逐一签订“良田粮用”责任书,涌现出一个个粮油产业园区及高产示范片。

    今年,蓬安县计划完成粮油播种面积121.4万亩,实现粮油总产量38.6万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2.8万亩,粮食总产量3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38.6万亩,油料总产量6.3万吨。目前已建成粮食安全产业带3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15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6个。

    建良田,实现粮油产量翻番

    罗家镇泥巴寺村,人均耕地面积虽只有1亩多,但这里是浅丘下的坝子,农业条件好,两公里远就有一座小二型水库,过去一直是其他村子羡慕的地方。可近年来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土地荒芜严重,尤其是季节性撂荒,致使大片良田无法发挥出其先天优势禀赋。

    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政策之惠,罗家镇24个村共计上万亩耕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就包括泥巴寺村。泥巴寺村正在实施的1000余亩,属于提质改造的类别,此后900余亩田将实现稻油或稻麦两季轮作,100余亩地将实现油玉或麦玉轮作。

    从318国道进入项目现场,一条4米宽的产业道纵贯而入,若干条2.5米宽的生产道与之横向交叉,沿着产业道和生产道分布的是水渠,通过道路和水渠的分割,块块田地已成型,项目实施方介绍,目前正在作地块的二次平整,必须赶在水稻插秧前全面完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蓬安县坚持“宜大则大、宜梯则梯、宜缓则缓”的原则,目的是达到“能灌能排、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目标。泥巴寺村900余亩田已经改造成了方方正正的稻油或稻麦两季田,而沿肖溪河两岸100余亩地改成了油玉或麦玉两季地。

    泥巴寺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说,过去那100余亩河边地,完全荒芜了,改造前长满了杂草和杂树,那900余亩田尽管荒芜得少些,但村民也只种一季水稻。现在改造还没完成,就已经流转了400余亩,不管是业主流转还是村民自种,都能实现全程机械化,都能两季轮作。

    罗家镇副镇长张信说,全镇的情况基本类似。过去虽少量荒芜但只种一季,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种两季,粮油总产量将翻番。

    兴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进入河舒镇小板桥村,田里是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是金灿灿的小麦。“这一片全是无人机撒播的,1月份用无人机进行了追肥,油菜和小麦长势都很好。”河舒镇副镇长龙显璋说,全村3255亩高标准农田,于去年4月底建成,已种了一季水稻。

    目前,种植的油菜为“庆油8号”和“川油81号”两个品种,小麦为“蜀麦830号”,这些都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推荐的优良品种。“川油81号”可先采一季菜薹,油菜籽亩产可达340斤。“蜀麦830号”粗蛋白含量高,作物利用性好,且亩产可达到850斤。

    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率大幅提升。小板桥村高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近90%,高标准农田流转率近80%,且集中在两个大业主手里,每个都在1000亩以上。“改造后,地块更平整方正,全程机械化更适宜,绿色防控更高效,智慧监测也更方便。”龙显璋说。

    在这片粮油高产示范片上,蓬安县正在利用“天府粮仓”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成后,将对本村及周边进行育秧、耕、种、防、收、烘干等一体的社会化服务。

    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起后,将与村上联营。龙显璋说,依靠这个服务中心,一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40余万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每亩20元管理费及其他收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60万元。沿着这个势头拓展,三五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能突破100万元。

    这片高标准农田已贴上了智慧农业的标签。“我们已经搭建起云端+网端+手机客户端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将省、市、县农业专家整合了进来,正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对接,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对整片农作物全面监测。”龙显璋说。

    强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睦坝镇1.5万余亩耕地,绝大多数在平坦的坝子上。从2016年起,该镇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进行耕地改造,到去年为止,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约8000亩。如今,依托这8000亩良田,建立起来的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评为省三星级农业园区。

    8000亩高标准农田共涵盖武胜、虹管、老君、向阳4个村(社区),90%以上都已流转,共有15个业主经营,包括本县国有企业“长丰农业”、11个本地及附近新型经营主体、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业主为茗豪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面积达2000余亩。

    因耕地改造项目实施早,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高,两季轮作模式比较成熟,所以土地流转十分抢手,土地流转费相对其他地区也较高,基本上都在每亩500元左右。进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淡出了市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占了主流。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收益上有什么变化呢?“实际上,仅就那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他们就赚了。”武胜村党支部书记沈勇说。土地流转给业主后,他们还可在园区务工,实际已转变成了产业工人。

    据沈勇介绍,武胜村常年就有50~60人在园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1万元左右,4个村(社区)常年务工人数不下300人,务工总收入达300万元左右,加上8000亩高标准农田90%以上土地的土地流转费,每年为4个村(社区)创造收入高达1000万元。

    武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了310亩地,种植油菜和水稻,每亩毛收入可达2000元,纯利润可达300元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可参与分红,加上其原承包土地的地力补贴,农民的收入还会更高。”沈勇说。(记者 李传君)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