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凯:用匠心丈量精度,用科技赋能测绘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与编制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软著2项,发表论文1篇,主持或参与完成项目百余个,获国家省市级优秀工程奖项7项……在地理信息行业深耕十余年,杨振凯从浙江中测时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普通员工成长为公司数据工程中心总监,兢兢业业,努力创新,先后获得德清县首届地理信息小镇“十佳工匠”、德清工匠、湖州工匠等多个荣誉。


      “很难!”杨振凯这样形容他的工作,经常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地理信息行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但存在较高的技术及人才壁垒,还有基础数据不完善、标准出台相对滞后等问题。“以小型海岛为例,我们在用无人机测量海南大洲岛时,发现该岛由于面积小且没有人工建筑,测量时缺少参照物,精度很难把控。”为了能更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杨振凯和队员们在海岛周围布设多个浮标,持续观测涨落潮的浮标坐标,并将高程数据从陆地一站一站引到海岛上,从而降低了测量数据的误差。


      凭借丰富的海岛测量经验,杨振凯和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在海岛环境下的稀少(无)控制空中三角测量方法与指标,参与编制行业标准CH/T3032《海岛(礁)稀少(无)控制航空摄影空中三角测量规范》和CH/T3033《海岛(礁)IMUGNSS辅助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相关技术在该领域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20年,历史建筑测绘项目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但行业仍面临权威规范缺失、测绘精度较低、作业成本过高等问题。“我们需要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筑的多个立面,还要用图纸绘出来,”面对历史建筑复杂精巧的结构和精雕细琢的图案,如何快速绘制出来又能准确表达图案意义,成了一个难题。“为了把握这个度,我们去图书馆查阅古建筑相关的书籍,特别请教了杭州市文保中心的七八个专家,针对复杂的结构与雕刻细节进行反复探讨,力求将建筑更好地呈现在图纸上。”最后,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数据获取,到点云模型构建与影像融合,再到基于点云切片的计算机制图,杨振凯带领团队打造出了一套标准化生产流程,并起草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团体标准《历史建筑图绘制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历史建筑绘制技术规定的空白。


      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杨振凯还与团队一起自主研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外业核查工app。该软件有效解决了房屋建筑风险调查中,外业生产资料多、记录难、操作烦、易混淆等痛点,显著提升了调查结果准确性,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