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推进应急管理“统防救智”能力“硬核”升级 构建“五位一体”城市安全治理格局

      新華網重慶5月16日電(劉磊)“近年來,重慶以‘構建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體系’為主線,推進應急管理統籌協調、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安全智能管理‘硬核’升級。”5月16日,在重慶市“扛起新使命 譜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五場)“重慶市構建安全韌性城市建設體系”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鄒瑜介紹。

      作為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重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決定了其安全風險隱患點多面廣。

      為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重慶以安全為基、韌性作梁,聚焦安全生産、自然災害防治、城市生命線工程、公共空間安全等重點領域,推進應急管理“統防救智”能力迭代創新。

      ——強化“統”的核心,讓應急指揮更高效。構建“兩委統全局、四指應萬變”的平急結合指揮中樞,形成“平”時重慶市安委會、市防減救災委員會強統籌,“急”時重慶市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市抗震救災和地質災害救援指揮部、市氣象災害救援指揮部抓應對的多跨協同的工作格局,同時以5部地方性法規、5部政府規章、100部地方標準、N個規範性文件的立體化制度框架築牢“制度之錨”。

      ——夯實“防”的基礎,讓風險隱患無處藏。&&《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十九條措施》,從壓實責任、風險管控、問題整治、應急保障、社會共治等方面讓城市安全風險防控閉環落地。“目前重慶市防汛抗旱數智化決策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洪旱災害風險綜合分析模型整合構建多場景災害大數據及模型庫,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可智能研判災害趨勢及影響、動態提出建議處置方案,相關成果已在市級層面及各區縣應用。”鄒瑜説。

      ——提升“救”的能力,讓應急救援更有保障。構建“1支市專業救援總隊、13支行業救援隊伍、42支區縣隊伍、N支社會應急力量”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配強隊伍裝備物資,為基層增配應急裝備3.1萬台(套)。形成市域“航空救援1小時、地面救援30分鐘、群防員10分鐘到達”的快速反應能力。

      ——激活“智”的引擎,讓管理效能大躍升。構建“可感、可防、可救”的全閉環數字應急體系全場景數字化&&,推動應急管理工作事故災害防救“一屏觀全域、一網連全市、一腦統全局”,實現數字神經全域感知、智慧大腦一鍵調度。聚焦安全生産和自然災害防治,建設自然災害防減救、安全生産智管、應急指揮智救3大綜合場景,以及防汛抗旱一盤棋、會商預警等20個子應用,突發事件協同處置、群眾避險轉移、強降雨應急處置等9個多跨協同事件全市貫通,形成常態化的實戰能力。

      鄒瑜介紹,2025年,重慶將以“大綜合一體化”治理為牽引,構建“五位一體”的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從壓實各方安全責任、嚴格風險閉環管控、開展突出問題整治、加強應急響應保障、大力推進社會共治等五個方面全方位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

      其中,在開展突出問題整治上,重慶將聚焦危險化學品、電動自行車、超限貨車、燃氣、礦山、油氣開採、道路塌陷隱患等影響城市安全的重點行業領域、重點場所、重點設施、重點問題,紮實開展突出問題整治,整體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

      在大力推進社會共治上,重慶將整合應急管理網格體系、網絡&&機構、網格員和防治員、業內專家、社會公眾等社會資源和力量,形成協同防範應對事故災害合力,築牢城市安全人民防線。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