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红外相机。
本报记者 杨红霞 张多钧 才贡加
老虎沟里有老虎吗?
答案藏在当地老人的口口相传中。很久以前,老人们在这里看到雪豹,因不认识雪豹,遂将雪豹称呼为老虎,老虎沟由此而来。
5月13日,记者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跟着那旭花站长和管护员,深入老虎沟,探寻雪豹踪迹。
老虎沟管护站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山乡老虎沟口,管护站最早建于2014年,2019年进行标准化建设。这个拥有80名管护员的站点,管护面积约为1.343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域0.2万公顷。
老虎沟内山体多为岩石峭壁,沿途路面为砂砾。从管护站出发,一路颠簸,近一个小时后,到达了管护核心区边缘。接下来的行程需要用脚步丈量。
车刚停稳,那旭花便发现了山坡上的岩羊群。我们徒步向山坡走去,岩羊群迅速翻过山脊,从视野里消失。
“从这里走进去,我们有一个红外相机,这是离管护站最近的一个红外相机。”河滩的乱石间,49岁的那旭花体态轻盈,蹦过来跳过去,丝毫不输同行的男子。
走了没一会,那旭花在河滩发现一具岩羊尸体,“这只岩羊是被雪豹咬死的,就这一两天的事儿。”那旭花看了看还算完整的岩羊尸体告诉记者,不远处就是红外相机,3月份拍到了三只雪豹同框的画面。
管护员们爬上陡峭的布设点,检查红外相机是否牢固,并向记者说着分别在什么地方记录到哪些野生动物的画面,从这个山头指向那个山头,判断着雪豹可能活动的轨迹。
“我们管护的辖区内布设了82台红外相机,平均每两个星期就回收一次,看看记录到了哪些动物。”那旭花说。
管护员的日常工作就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从肉眼到望远镜,再到无人机、红外相机,巡护设备越来越先进,给大家带来的惊喜也越来越多。
这段时间红外相机又记录到了什么?
会不会记录到雪豹?
巡护工作又多了一份期待。
老虎沟内虽然没有老虎,却有“大猫”,诸如雪豹、兔狲、荒漠猫,尤其是荒漠猫,在老虎沟内分布密集。
荒漠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既罕见又神秘,警觉性非常高,不容易看到,但在那旭花的镜头里,它时而憨态可掬,时而霸气侧漏,在草地上、雪地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荒漠猫以前很少遇到,最近一两年,如果运气好,根据它们晨昏活动的习性,一星期能碰到两三次。”那旭花展示着她所拍到的荒漠猫影像,语气里满是自豪。
翻看她的相册,随处可见的岩羊是相册里的常客,那旭花笑着说因为两年里几乎天天都要进管护区转一圈,感觉这些动物都认识他们了。“巡护时经常能碰到一只岩羊,它像是在等我一样,我对着它拍几张,它还回过头看我,我拍完就走了,它也走了。”
来到老虎沟管护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那旭花从摄影小白成长为优秀摄影师,并通过作品宣传老虎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82台红外相机一起见证了老虎沟管护站管护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的变化。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发现,在一处洞口同时记录到狗獾、旱獭、荒漠猫、藏狐等野生动物进出,就像是人类居住的楼房,有同一个单元门,进去后动物们各回各家。”说话间,那旭花将红外相机记录到的这一画面找了出来。
管护站虽然面积不大,但那旭花在二楼打造出一个别有生趣的生态文化展示厅,墙面上是老虎沟动植物资源图谱,图谱上的照片是管护员日常巡护时记录到的动植物资源,把它们整理出来,标注名称、属类展示。
“101种动植物的照片,几乎都是我们管护队员自己拍的,你看这里的疣鼻天鹅、梅花鹿都是在管护区域内首次记录到的。”那旭花说,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对老虎沟的馈赠,管护员保护、记录、传播,只希望这份馈赠能被更多人看到。
雪豹妈妈带着三只小雪豹的画面、五只荒漠猫同框、一个洞口由五种动物共享……每次发现都是大自然的礼物。从摄影新手到生态记录者,那旭花与管护员用镜头串联起保护与传播的桥梁。他们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坚守者,更是生命奇迹的参与者、见证者。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100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100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