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全国最大的中文医疗问答数据集“华佗GPT”服务用户数十万次;全球首个业务级区域气象大模型“智霁1.0”实现分钟级精准预报……近日,《深圳蓝皮书: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报告(2024)》发布,系统总结了深圳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
报告指出,深圳充分发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优势,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务服务、医疗健康、教育服务、气象预报等领域形成突破性应用。如福田区依托政务大模型实现城市事件智能分派,办理效率大幅提升。
该报告深入分析了影响智慧城市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算力、数据、场景应用、人才、生态等方面。同时指出,应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的机遇,在建立智慧城市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构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验室、推进多元优质普惠安全的基础算力设施建设、强化高质量公共数据要素资源供给、有序推进大模型在智慧城市领域创新应用、以场景应用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推进通用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低空飞行安全是保障低空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一环,而气象条件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关系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报告提出,气象科技赋能深圳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正面临强盛需求和崭新机遇,气象科技在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气象数据要素利用与流通支撑低空气象的数字化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低空气象融合发展所需气象赋能服务产业的资源相对匮乏等挑战。气象科技具有重要的经济赋能和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有望成为构筑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链条和潜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