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計劃在成都設立一個技術轉移中心,發揮各項優勢推動深度融合。”2024年11月18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活動上,德國史太白技術管理中國總部-斯泰恩拜斯可持續技術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馬娟首次對外發布在蓉布局計劃。就在上周,史太白再度來蓉,為推進高能級項目在蓉落地進行深入對接。
同樣的時間線,同樣的“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活動推動——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與高校院所“綁定”深度合作,打開了國際市場;中科源碼(成都)服務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亮相“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賦能世運場景供需對接會——機器人專場活動,打開與“世運機遇”的深度鏈結……
力促創新之花結出産業之果,這些在蓉發生着的資源要素轉化“破圈”故事,與一個向“新”而行的系列活動,深度關聯——2024年11月18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啟動。
為科技企業“找技術”、為創新産品“找市場”、為創業孵化“找資金”,半年時間裏,“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系列活動,專攻科技創新賦能産業發展,持續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促進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在蓉轉化。
據不完全統計,自“科創天府·智匯蓉城”實施以來,全市由區(市)縣、産業園區和市直部門等分主體、分層級累計組織系列活動近260場,累計簽約項目400余個,達成意向合作超800項。
活動開展半年來
發布需求與成果1萬+,簽約項目400+
2024年11月18日,天府國際會議中心成都廳一座難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院士專家團隊等500家創新主體都為一場活動而來——“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活動。通過活動搭&,共發布436項科技成果、100項技術合作需求,簽署17項重點成果轉化項目合作協議。
以此次活動為起點,“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此後,活動的跨界聯動越來越頻密,僅以今年第一季度為例,市級部門、區(市)縣分主體、分層級組織實施,多種形式開展相關活動超50場。
為科技企業“找技術”、為創新産品“找市場”、為創業孵化“找資金”,基於方向明晰的“&&屬性”,“科創天府 智匯蓉城”完成的是創新資源要素“破圈”與“跨界”的超級鏈結。
常態化開展“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活動,是成都全力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産業發展、進一步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的重要舉措。通過打造集科技成果收集、展示、路演、對接、撮合、轉化為一體的技轉服務&&,“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破圈融合的半徑,正立足成都,走向全國甚至海外,鏈結資源也更加多元。
在這個“城市級”的科技成果對接舞&上,正有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走到“聚光燈”下,實現科技企業“找技術”、創新産品“找市場”、創業孵化“找資金”,也讓成果與産業雙向奔赴的創新轉化故事不斷“上演”。
據不完全統計,自該行動實施以來,累計組織開展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轉化系列活動近260場,組織超1.2萬家(次)科技型企業參與活動。累計發布企業需求近3000項、科技成果超7000項、創新産品1100余個,組織超1100家(次)科技企業(團隊)開展項目路演,累計簽約項目400余個,達成意向合作超800項。
一次次對接,一串串數字,正讓“科創天府 智匯蓉城”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成果找市場
“是一個試驗場,也是一個資源池”
企業有技術、有産品,但無法精準對接到市場如何辦?“搭&建橋”,讓供需雙方精準對接,使新技術、新産品順利走向市場應用。
一組數據——今年一季度,“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活動已吸引近3000家科技型企業參與,發布企業供需清單超1000項,達成意向合作超100項。
數據的背後,是新技術、新産品在成都加速上新的“進度條”。用明途科技市場總監李慧的話來説,“這項活動不僅是一個試驗場,也是一個資源池”。
這一場場看似尋常的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為何受到科技企業們的頻密關注?自然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市場訂單。李慧介紹:“一場幾個小時的對接活動,企業收穫了20余個産品訂單,更找到了潛在的合作夥伴以及志同道合的技術‘同路人’。”在她眼中,“科創天府·智匯蓉城”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新技術、新産品的展示舞&,也讓科技成果對接更精準、更高效。
在激烈的産業競爭賽道上,科技企業必須拓展市場、整合資源,贏得發展的主動權。來自企業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産品需要應用示範,才可以獲得訂單。那麼,應用場景可以去哪找?成都以“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活動搭起對接&&,將應用場景“送”給企業們。
今年3月,“科創天府·智匯蓉城”行動“牽手”清華大學,137項“清華係”科技成果在成都找市場、促轉化。
圍繞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這一“世界級”賽事場景,成都力促“供”“需”兩端雙向奔赴:3月,“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賦能世運場景供需對接會——機器人專場率先啟動,讓“成都造”人形機器人“接棒”傳遞火炬變為可能;緊接着,低空經濟專場活動展開對接,讓成都無人機新産品、成果“飛”向世運賽場……
通過“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成果轉化對接活動所搭建的&&,他們的新技術、新産品得以在更廣闊、更加多元的領域上展現其應用價值。
企業找技術
加速“融圈”政産學研多向賦能
持續的創新能力是企業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重要“法寶”。“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系列活動“搭&”,也為企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
走進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全神貫注地進行着藥品分析檢測實驗。據介紹,正在檢測的是研究院與四川誠景鑫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景鑫”)合作研發的一款礦物藥。它的背後代表着一種“市場需求驅動的政産學研協同創新”新模式。
一個是在化學分析檢測領域優勢顯著的新型研發機構,一個是醫藥企業,如何實現雙方“跨圈”融合?雙方“結緣”於去年舉行的一場“科創天府·智匯蓉城”活動。簡單交流溝通各自的優勢及資源後,雙方立即“一拍即合”決定加強合作並在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
“雙方決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藥物聯合研發。由研究院負責新藥原料的基礎研究,誠景鑫則負責新藥開發與批文獲取,成功産業化後雙方將按梯度共享市場收益。”研究院相關負責人&&,這種模式形成市場需求驅動的創新閉環,既充分發揮了各自優勢,又降低了雙方創新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系列活動正為科技企業“找技術”提供了有力支撐。隨着活動的深入舉辦,在蓉科技企業正涌現出更多的技術需求,活動本身也在加快“進化”。
今年4月,“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為企業開專場,通過“訂單式”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實現技術供需雙方進一步精準對接。活動上,東方電氣新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新能科技”)發布12項技術需求,川大、電子科大、浙大、北航等40余家高校院所專家團隊和校友企業積極響應“揭榜”,將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本次專場構建的“央企出題-校企解題-協同破題”新機制,讓技術攻關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這場對接活動對企業來説十分有意義。”東方新能科技副總經理彭定傑感慨道,更讓他驚喜的是,個別參會企業的解決方案還能滿足公司其他相關項目的建設需求。
企業發需求,高校有成果,這種“雙向賦能”的成果對接體系,既解決了科技企業“找技術”的需求,又激活了高校院所的創新活力。
隨着更多“跨圈融合”的創新故事在成都上演,一幅政産學研深度協同的科技創新圖景正愈發清晰。
對接、轉化、合作、簽約……在“科創天府·智匯蓉城”向“新”而行的每個現場,正在“上演”越來越多“雙向奔赴”的創新故事,以實實在在的“含新量”,推動高質量發展“含金量”持續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