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评线】长白时评:新农人返乡,以青春之笔重绘乡村振兴新画卷-中国吉林网

    在武陵山区的层层梯田里,90后新农人骆雨操纵着无人机掠过金黄的稻田,智能传感器同步将土壤墒情数据传回云端;在贵州威宁的蔬菜大棚中,李经纬博士团队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裂甘蓝,让“望天田” 变成了“聚宝盆”;在浙江上虞的桃林深处,王园园的“村播餐厅”正通过5G直播,让深山美味直通一线城市餐桌…… 近日,记者走近了几位新农人,听他们讲述投身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故事。这些充满科技感与创造力的场景,正在中国广袤乡村的土地上生动上演。

    科技赋能,重构农业生产范式。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局,正在被新农人用科技利刃彻底打破。骆雨团队通过土地整合与无人机植保,将4000亩分散的“巴掌田”变为标准化农田,化肥成本降低28%,稻谷收购价提高0.3元/斤,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实践证明,当北斗导航、物联网、组培快繁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传统农田正在蜕变为智慧农场,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指数级提升。

    产业裂变,激活乡村经济动能。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业形态的全面升级。王园园的南野农庄则开创“农业 + 文旅”新模式,不仅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更带动周边发展出集装箱民宿、蚕桑体验馆等网红业态,使丁宅村从传统农业村蝶变为文旅融合示范村。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让农产品附加值呈几何级增长,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才聚合,重塑乡村治理生态。新农人的返乡潮正在改变乡村的人口结构与治理模式。骆雨创办的农机培训班已培养100余名新型农机手,其中12名90后新农人成为企业骨干。还有许多地方组建电商团队吸纳青年创业,通过“直播 + 收购 + 加工”的全链条模式,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实现月薪过万。这些新农人正从经济领路人向治理参与者转变:他们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运营;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村务公开透明;发起公益项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条件。这种“经济—社会—治理”的多维赋能,正在重塑乡村的社会结构与发展逻辑。

    政策护航,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为新农人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明确了民营经济平等地位,通过市场准入放宽、融资渠道拓展、科技资源共享等举措,为新农人破除发展壁垒。许多地方结合实际,相继推出了“人才新政”“惠农服务包”,从土地审批、资金扶持到技术培训,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多地探索“ 新农人 + 国企 ”“新农人 + 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下沉共享。

    新农人返乡潮,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他们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智慧的种子;他们用青春作笔、以奋斗为墨,在广袤的乡村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当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形成强大合力,中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久泰平)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