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以來,肅南縣組建專業普查隊伍,深入各鄉鎮、農牧村對轄區文物進行全面、細緻、科學的普查,推動普查工作邁入新階段。
高位推動,築牢普查根基。制定印發普查工作實施方案,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認定、登記的329處不可移動文物開展復查,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長城單體建築77處、省級文保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77處。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尚未登記、2012年以來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開展調查,依法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登記和公布,建立不可移動文物目錄和數據庫,與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實現共享。
科技賦能+全民參與,提升普查精度。採用“科技+人力”雙輪驅動模式,普查隊員充分利用北斗定位系統、RTK、無人機等數字化設備進行勘查,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對文物進行精準測繪與數據採集。建立專項獎勵機制,向社會公開徵集不可移動文物線索,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全民護文物”濃厚氛圍。
深挖底蘊,守護文化根脈。該縣文化遺産資源豐富,既有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也有秦漢岩畫、漢代墓群、漢—明代城址、明代烽火&和清代水渠屯田遺址等歷史遺存等。此次普查不僅對“三普”登記的文物逐一覆核,還注重新發現文物的認定。截至年5月,該縣境內新發現未認定文物點56處,其中長城資源19處,其它新發現未認定文物點37處,已審核並上報省&&21處,上報率56.7%。
廣泛宣傳,續寫文化新篇。依託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鄉鎮文化藝術節等組織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為群眾普及文物知識、法律法規、普查政策,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法治意識。精心組織文物普查主題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經驗,擴大工作實效。引導群眾依法對妨礙文物普查、危害文物安全、破壞文物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努力營造全社會支持普查、支持文物保護的濃厚氛圍。(郎 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