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协同双轮驱动 打造海上禁毒智能管控新范式

    在北部湾畔,北海市银海区电建渔港作为国家一级渔港,每日渔获交易繁忙,2024年交易量达30万吨,产值超2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渔货交易“黄金枢纽”。然而,繁忙背后,渔船民与外来船员长期海上作业,涉毒隐患如同暗礁潜藏,威胁着当地经济发展与海上生产安全。为贯彻向海图强战略,银海区创新开启海上禁毒智能管控新模式,全力构建海陆协同共治新格局,实现渔船无前科人员零复吸、海上涉毒安全事故零发生,书写了沿海禁毒治理的精彩答卷。

    筑牢岸线屏障 科技赋能巡查

    银海区以“南氵万码头—电建渔港—西村港”为关键节点,严密编织海上沿线毒品查缉圈。夏季整治行动、冬季专项行动、“清源断流”等一系列举措持续发力,将可能被涉毒犯罪利用的港口、渔排、海上养殖场等区域全部纳入管控范围。

    以3个海上综合执法平台为核心,向外延伸设立5海里核心管控圈。这里24小时专人值守,如同忠诚的卫士;无人机、雷达侦查巡控作为有力辅助,好似敏锐的鹰眼。二者相辅相成,弥补了人力情报与传统技术的不足,实时、全面地收集海上过往船只信息。如今,海上毒驾、涉毒肇事肇祸事故在这里绝迹,筑牢了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智管海上运输 精准打击犯罪

    “电建智慧渔港”平台是银海区禁毒的又一“利器”。该平台整合乡镇船舶、在册船舶等基础数据,对辖区海上船只进行数据自动互补归集与标签化管理,让每一艘船都有了专属的“电子档案”。

    同时,银海区加强与渔政、海洋、海警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在线索交流、缉毒执法等方面共享资源、协同作战。依托平台,实现了智能研判、智慧预警、精准缉毒、精细管理。自平台投入使用,已查扣涉嫌“三无船舶”36艘、超马力快艇11余艘,劝离不服从管理的外籍港船舶54艘,抓获吸毒人员3名,有力打击了海上涉毒违法犯罪活动 。

    严管风险群体 破获重大案件

    前科人员是禁毒工作中的核心风险群体。银海区充分发挥国际码头客运港的区位优势,建立健全禁毒巡查机制,加强从业人员教育管理,签订船舶管理责任书,严格落实实名制登船管理,对出海人员身份逐一核验登记,大幅提升了涉毒人员的精准识别与处置能力。

    2024年4月,银海区公安民警在侨港镇核查一名有前科吸毒人员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其涉毒嫌疑。随后,通过深入侦查、延伸拓展,成功破获一起部级目标案件,抓获一批外省市吸贩毒嫌疑人员,其中刑事拘留贩毒嫌疑人10名,查处吸毒人员21名。这一案件的成功侦破,彰显了银海区对涉毒风险群体管控的成效与打击犯罪的决心。

    凝聚多方力量 帮扶回归社会

    由公安、海洋、海警、乡镇、渔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海域禁毒联盟”,构建起“管理 + 自治”的协同禁毒机制。联盟定期发布渔区禁毒公告,开展海域巡查和渔船民涉毒专项检测。2024年至今,累计开展海域船只涉毒专项检查28航次,渔船民涉毒专项检测106人次,织密了海上禁毒的监管网络。

    银海区还升级改造4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点,组建4支禁毒志愿队伍。志愿者们走进码头、深入渔家,开展零距离禁毒宣传。针对吸毒渔船民,积极开展“精准帮扶”行动,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目前,银海区已助力38名困难戒毒回归人员实现再就业,仅银海区侨港镇就有27名涉毒康复人员投身各类生意经营,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以上,让曾经迷失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未来,我们将重点实施‘渔船民防毒拒毒能力提升工程’,编制《海上作业防毒拒毒手册》,开展‘登船普法’行动,签订《禁毒责任书》,全方位筑牢海上禁毒屏障,向着‘全域无毒’的目标稳步迈进。”银海区禁毒办负责人表示,从岸线到船舶,从打击到帮扶,银海区正以智慧与温情,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为沿海地区禁毒工作提供可借鉴的“银海经验”。 (苏奕 赖福权)

    来源:北海市公安局银海分局

    (责编:张芳、许荩文)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