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岳池大地,田间地头呈现一片火热景象: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中轰鸣作业,旋耕机不停翻整土地,无人机携带着成捆秸秆掠过稻田上空……当前全县28万余亩小麦、油菜迎来集中收获期,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开展夏收夏种,秸秆综合利用同步按下“加速键”。
抢收抢种:
轮作实现“一地双收”
5月14日,在裕民镇新桥村,金灿灿的麦田里,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种粮大户李义军正指挥收割机收割小麦。
“今年种的小麦品种为‘超级小麦’,这个品种扬花期早,抗赤霉病强,同时还具有高产、抗病虫害强等特点,单产将突破500公斤。”李义军告诉记者。
李义军是成都大邑县人,在当地种植了数千亩地。一年前,为扩大种植面积,他经过多方考察和选址来到裕民镇,通过流转土地,采取“稻麦轮作”模式发展种植业。
“这里水源充足,非常适合稻麦轮作。”李义军说,小麦收割完成后,还要蓄水耕田进行插秧,这种稻麦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能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收割、脱粒、秸秆粉碎……随着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束束麦穗被卷入机舱,多道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功夫,金灿灿的麦粒就装满了籽粒回收仓。“今年种植了720亩,预计产量可达350吨。”李义军乐呵呵地说。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岳池县创新推广“稻麦轮作”“稻油轮作”模式,助农实现“一地双收”。
在石垭镇石马沟村的5000亩油菜田里,收割机10分钟完成一亩作业,粉碎的秸秆直接还田增肥。
“油菜收割完后,还将种植水稻,稻油轮作让土地全年无休。”业主罗红军告诉记者,往年油菜收获后,他们主要将油菜籽销售给收购商,今年准备进行烘干处理,经过深加工后,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菜籽油,进一步拓宽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今年油菜产量达60吨,实现收入20余万元。
循环利用:
秸秆离田“变废为宝”
5月13日下午,在九龙街道民生桥社区的农田里,一架大型运输无人机腾空而起,将一捆捆秸秆运输到秸秆集中腐熟点。
“我们辖区油菜种植面积较大,油菜秸秆量大,部分偏远地块传统运输工具难以抵达,人工转运成本高、效率低,导致秸秆堆积成灾,更埋下自燃隐患。”九龙街道民生桥社区党委书记付小燕说,为破解丘陵地带运输难题,社区专门设置了秸秆集中腐熟点,并尝试租赁农业无人机,组织人手帮助农户将秸秆运输到腐熟点,助力秸秆离田。
“在运输过程中,由农户先行将秸秆集中打捆后,无人机再化身‘空中搬运工’,将秸秆快速运送至就近的‘秸秆周转暂存点’。”付小燕说,通过秸秆腐熟还田、离田收储等多元路径,让农业废弃物变为饲料、肥料、基料等,不仅有效降低了秸秆焚烧风险,还推动了农业生产向绿色循环转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与此同时,天平镇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协助散户捆扎运输,同步开展禁烧宣传。酉溪镇一方面创新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粉碎还田、堆沤发酵等多种方式推动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强化源头管控,在收割关键期全天候值守,网格化宣传,增强了居民禁烧秸秆的自觉性。
目前,岳池全县的秸秆处理网络已初步建成,在顾县、罗渡、白庙、石垭4个乡镇建设区域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在苟角、花园、朝阳3个乡镇(街道)建设秸秆收储中心,覆盖11个乡镇(街道),实现秸秆离田综合利用19万吨以上。在酉溪、坪滩等16个乡镇16个村建设堆沤还田示范点,年处理秸秆20万吨以上。
面对夏收产生的大量秸秆,岳池县构建起“空中+地面”立体运输网,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李宇晗 岳池融媒 张梁 任秋璇 祝圣坤)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