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乡村级田长王娟惠亮相国新办中外

      本报桐乡5月21日电 (记者 宋彬彬 共享联盟·桐乡 徐振华 李佳) “今年是我在乡村工作的第17年,作为一名村级田长,我始终牢记‘始于热爱,忠于责任’8个字,要把耕地保护、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等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坚持。”

      21日,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亮相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她向中外记者交流了东安村守好耕地红线、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

      东安村位于桐乡市崇福镇西南片区,曾是“中国皮草名镇”的重要基地之一。走进村里,现代化的崇福农创园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的共富大棚里,孕育了长三角最大的蝴蝶兰种植基地、浙江省最大的花烛育种基地等,34位农创客在521亩土地上创造出上亿元产值。

      王娟惠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见证了东安村从“皮草专业村”向“花卉村”转型的艰辛历程,也让她更加明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所在。“近些年来,随着人造毛技术的突破,加上消费转型等因素影响,让我们村集体收入下降不少,曾经忙着做生意的村民,也开始为土地界限问题争吵不休。”王娟惠说。

      王娟惠担任田长后,把耕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纳入“网格化”监管体系,还建立了一支巡查员队伍。同时,东安村率先构建了人工监测、卫星影像、无人机等监测相结合的综合耕地监管模式,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确保早发现、早制止。

      去年,东安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了78亩良田,当年就实现增产丰收,这让村民们喜不自禁,拉着王娟惠说:“多亏有田长护着,饭碗还是端在自己手里踏实。”听着村民的话,王娟惠深刻理解了“饭碗田”三个字的分量,也使她对田长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科技力量,东安村有什么妙招?”记者提问。

      “在我们村,每块田都有对应的田长和巡查员负责,每块田都能被卫星影像监测到,实现像管账本一样管好耕地。”王娟惠坦言,耕地保护单靠田长和巡查员巡田远远不够,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年,东安村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耕地视联智保”改革试点工作,“耕地视联智保”场景应用从建立、运行到迭代升级,王娟惠全程参与。

      借助这一试点,东安村构建起人防、技防两大责任监管体系,现在只要田里发生可能存在的违规占用情形,巡查员的手机上就会接到预警推送消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既要守好‘饭碗田’,还要想方设法带着村民富起来。”王娟惠说,经过努力,东安村整合形成了1500多亩优质耕地,并实现了统一流转、规模经营。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轮作、套种等“水稻+”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农田发挥最大效益。去年,东安村经营性收入达340.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4.8万元,还获评浙江省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