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同繪生命長卷 共育萬千生靈——廣西林業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球聚焦生命共同體構建。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廣西以築牢南方生態屏障為己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態答卷”。
近年來,廣西林業系統通過不斷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物種拯救行動、推動跨境合作等,使得白頭葉猴、東黑冠長臂猿、銀杉、德保蘇鐵等一大批瀕危物種在廣西重煥生機。這些成功的探索實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可參考的“廣西方案”,更向世界傳遞了構建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智慧。
築牢生態:守護棲息家園
廣西黃金柏、兩廣秋海棠、貓兒山開口箭……近一年來,我區不斷發現瀕危植物新物種。截至2024年,廣西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特有值居全國前列。
自然保護地為大量珍稀瀕危物種提供了最後的生存家園。全區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地223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6個,保護了90%以上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58%的紅樹林濕地、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及8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調查團隊,在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創建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過程中,發現一洞穴魚類新物種——長鬚原花鰍。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創建區不僅洞穴生物豐富,也是蘭科植物的天堂。
2024年5月,廣西、貴州兩省(區)人民政府聯合編制並向國家公園管理局報送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創建方案。它的創建,對於保護獨特的岩溶森林生態系統、岩溶洞穴生物多樣性和地下河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南寧國家植物園創建工作方案》,創建工作正式啟動。南寧國家植物園設置“一園兩區一基地”布局,設置藥用植物園區、青秀山園區和植物保護研究基地,致力於實現全區80%以上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有效遷地保護。
廣西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加力。2024年,完成植樹造林434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50萬畝。我區連續16年年均植樹造林300萬畝以上,廣西森林各項核心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方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82.98%。
今年1月,廣西大學林學院監測人員在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鳥類專項調查時,在保護區英羅片區水塘邊一處濱海濕地發現6隻頭頂紅色的“白色大鳥”。經鑒定,此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鶴。這是山口紅樹林保護區首次觀測記錄到白鶴。
近年來,大量珍稀候鳥頻頻在廣西現身,“鳥類大熊貓”中華秋沙鴨等已成打卡“常客”。
我區健全完善濕地分級分類管理,認定自治區重要濕地46處,成功申報國際重要濕地4處、國家重要濕地1處、國家濕地公園24處。
2020年以來,廣西累計完成紅樹林營造1055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3147公頃。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全區紅樹林面積增長1200公頃以上,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萬公頃”規劃目標。截至2024年,廣西紅樹林面積已達到1.06萬公頃,穩居全國第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瀕危物種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基礎。截至2024年底,在自然保護地及周邊範圍,白頭葉猴數量由2003年的598隻增加到1400多只,東黑冠長臂猿(中國境內)種群數量從發現之初的3群19隻增長到2024年的5群39隻,瑤山鱷蜥野外種群數量近510隻。
科研攻關:拯救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滅絕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2022年4月,在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穿山甲救護繁育基地裏,一隻出生不久的馬來穿山甲依偎在母親懷裏,努力睜開眼睛。這是一隻人工繁育的子三代馬來穿山甲。我區首次系統性繁育出馬來穿山甲子三代並成功存活,突破馬來穿山甲救護與人工繁育世界性難題,填補國內外研究空白。
2025年4月,廣西林科院聯合北海市林科所開展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膝柄木回歸種植活動,共種植膝柄木200株。膝柄木是中國十大瀕危樹種之一,資源數量稀少、分佈範圍狹窄且自然繁殖率低。開展回歸種植有助於增加膝柄木種群數量,改善其種群結構,為深入研究膝柄木的生態習性、繁育機制等提供更多樣本與數據支持,推動相關科研工作進一步開展,對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有着積極作用。
據介紹,廣西林科院已聯合廣西國有欽廉林場、北海市林科所等多家單位,在欽州、北海和南寧開展了4個膝柄木人工種群的回歸種植工作,目前回歸的數量超1500余株,長勢良好。
我區成功開展資源冷杉、元寶山冷杉、蒜頭果、德保蘇鐵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以及中華穿山甲、冠斑犀鳥、鱷蜥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野外放歸工作,為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與種群恢復積累了寶貴經驗。
2024年12月,廣西北海市防護林場紅樹林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項目在北海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全國首個國家級紅樹林種質資源庫,將有效填補我國國家級紅樹林種質資源庫的空白。截至目前,廣西已建立了國家和自治區林草種質資源庫41處、重點林木良種基地33處。
2024年,我區完成第一次林草種質資源普查野外調查工作,目前已發表植物新種27種,登記優良單株、特異種質資源1.85萬餘份。
此外,我區紮實做好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有序推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2025年1月,廣西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選送20份特異林木種質資源。截至目前,廣西累計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選送2批共30份特異林木種質資源。這些特異種質資源具有獨特遺傳特性、優良生長性狀、重要經濟價值和生態功能,可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寶貴的物質基礎。
廣西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執法管理體制。
構建森林防火監控、智能巡護、無人機監測和巡檢等多位一體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常態化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2023年實現全區自然保護地變化圖斑核查全覆蓋。常態化開展“綠盾”“綠網·颶風”“一集中三攻堅”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
2024年,我區查辦野生動植物案件976起,其中刑事案件838起,刑事打擊處理1264人,打掉犯罪團夥37個。
多方協作:共建生態邊疆
今年2月,中國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越南重慶縣東黑冠長臂猿及棲息地保護區,在中越777號界碑前共同簽署《中越東黑冠長臂猿聯合保護行動計劃》《中越東黑冠長臂猿聯合巡護隊伍工作方案》,標誌着全球極度瀕危物種東黑冠長臂猿的保護邁入跨境合作新階段。
東黑冠長臂猿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性極度瀕危級物種。
2011年,中越雙方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展聯合調查、保護交流會和聯合巡護執法,為東黑冠長臂猿打造宜居棲息地。十多年來,中越兩國攜手合作,共同為保護東黑冠長臂猿作出不懈努力,東黑冠長臂猿棲息地得到有效修復。
經過中越雙方共同努力,東黑冠長臂猿受到威脅和干擾程度大大減輕,棲息地質量逐年提高,實現了從發現之初不足40隻到如今種群數量連年穩定增長。
中越共同守護全球最後的東黑冠長臂猿種群,為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跨境合作提供了範例。
近年來,廣西加強與越南等鄰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合作,成功實施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項目。
目前,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桂林會仙喀斯特、北海金海灣紅樹林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今年4月,我區正式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5—2035年)》,標誌着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階段。全區林業系統將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以林長制為抓手,維護好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安全家園。(記者 劉琴 通訊員 覃靜 張雷)
數説廣西
1、廣西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151種,野生高等植物物種數10466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
2、廣西突破穿山甲人工繁育等世界級難題,實現超4000株瀕危植物野外回歸。
3、截至2024年底,廣西白頭葉猴數量由2003年的598隻增加到1400多只,東黑冠長臂猿(中國境內)種群數量從發現之初的3群19隻增長到2024年的5群39隻,瑤山鱷蜥野外種群數量近510隻。
4、全區已建立自然保護地223處,守護了90%以上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58%的紅樹林濕地、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及8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
(數據來源:自治區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