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眼·观察丨从“制造”到“智造”:广东如何借巨头之力问鼎全球机器人之巅?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当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悄然来临,万物处于“将满未满”的蓬勃生长之态,此时的广东,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同样涌动着无限活力——华为、腾讯、美团等一众科技巨头扎堆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为这片充满创新基因的土地注入新动能,也让广东机器人产业在“小得盈满”中蓄势待发,迈向从规模领跑向技术领航跨越的新征程。

    巨头扎堆,广东成机器人产业“新热土”

    2025年,广东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5月12日,堪称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华为与位于深圳“机器人谷”的优必选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依托昇腾AI芯片、盘古大模型等全栈技术,支持优必选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双方不仅要打造“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联合示范方案,更志在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消费市场 ;同一天,腾讯与“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整合云服务、AI算法与机器人硬件优势,构建“云端大模型+边缘设备+人形机器人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聚焦制造业、零售、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

    总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自变量机器人”,也在此时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独家投资,这笔资金将加速全自研端到端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的同步迭代,全力推动本地生活服务场景的无人化变革。

    时间回溯到4月中下旬,两则重磅新闻同样引人关注:腾讯领投云鲸智能1亿美元,助力其在AI视觉、机械臂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比亚迪战略投资帕西尼感知科技,为人形机器人多维触觉传感技术产业化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凭借在电机控制、视觉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早已亲自下场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华为、腾讯、美团等科技大厂的集体入局,让广东迅速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焦点。

    产业根基深厚,广东的“吸引力密码”

    广东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科技大厂扎堆布局,源于其深厚的产业根基与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制造业与科技强省,广东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优势显著。全国86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中,广东独占16万家,深圳更以6万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24万套,占全国总量44%,连续五年领跑全国。

    在创新实力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广东省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深圳“机器人谷”到广佛机器人产业集群,广东实现了从硬件制造到软件开发的协同发展,这种深厚的产业积淀让其具备承接高端产业布局的十足底气。

    协同创新,共绘产业发展新蓝图

    科技大厂的入局,为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完整的生态体系。大厂与本地机器人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华为与优必选合作,有望突破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人形机器人向“智能交互”跨越;腾讯与越疆科技整合双方优势,将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多领域落地;美团投资自变量机器人,助力具身智能大模型在本地生活场景的应用。

    这种跨领域合作,不仅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吸引更多资源向广东聚集,巩固广东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未来,广东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的重要一极,推动“中国智造”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小满未满,是盈而未满的期许,是蓄势待发的前奏。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广东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技大厂的扎堆入局,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而广东深厚的产业底蕴和创新活力,则为产业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尽管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量产和全面普及仍有一段征程,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生态的日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广东,也必将在这场机器人产业变革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璀璨明珠,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峰。

    文丨记者 彭纪宁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