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建议/构建低空经济“湾区标准”体系邓健荣

      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竞争越趋激烈,低空产业凭借其庞大的应用场景与创新潜力,成为各国争相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如何在这一赛道中透过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打造独特竞争力,分享低空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政府、学界及业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产业标准制定”与“品质检测中心”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香港低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助力香港在低空经济版图中跃升为规则制定者与价值链枢纽。

      纵观全球的产业演进史,掌握产业规则主导权有助于推动本地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跃升。以航空业为例,美国联邦航空总署(FAA)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基于其技术先发优势,逐步建立起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适航认证体系。尽管这些标准主要适用于美欧区域,但其技术标准已演进为全球航空市场广泛参考的准则,形成事实上的国际技术准入门槛。这种“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的深度捆绑机制,也为波音与空中巴士形成双寡头格局奠定制度基石。

      助力国家掌握产业话语权

      在低空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的协调与共识建立已成为各方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低空经济发展领域,香港虽起步稍迟,却拥有推动低空产业标准发展的独特“后发优势”。一方面,本地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可规避既有利益格局牵制,聚焦前端科研创新构建中立性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法治体系与科研实力,为标准制定与检测认证提供了天然土壤。若能将大湾区的产业基础与香港的国际话语权结合,或可实现“规则辐射全球、技术反哺内地”的突破性发展。

      具体建议方面,香港可以由香港科技园牵头,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各高校与研究机构,聚焦无人机适航认证、数据安全等核心环节制定技术规范,构建“湾区标准”体系。并在“湾区标准”基础上,逐步参与国家标准(GB)修订,并借助香港国际公信力推动其成为国际标准(ISO)参考,借此掌握全球产业话语权。

      另一边厢,香港检测认证业具备国际认可的“超级联系人”角色;现有超100个经济体承认香港检测资质,其独立第三方平台正为内地低空产品提供“国际通行证”。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香港可建设成亚太区低空产业品质检测枢纽,依托香港实验所等机构,打造覆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国际级品质认证中心,为内地企业提供从材料检测到飞行安全评估的全链条服务,强化其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力。

      建立低空产业示范区

      事实上,特区政府正全力建设北部都会区,更将“创科”和“高端专业服务和现代物流”设定为其中的两个重点产业。若在北都建立低空产业示范区,并通过给予示范区内的企业税收优惠和土地租金减免等的政策支持,将可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入驻,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提高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将低空产业品质检测中心选址于北都,将能无缝融入区域产业链,实现技术与市场的高效对接,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的关键节点。

      诚然,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香港起步稍晚,但相信仍能通过另辟蹊径,分享经济成果。香港若以“双轮驱动”战略为突破口,将标准制定权与检测认证力转化为产业赋能工具,或可“后发先至”;既为内地低空经济筑牢根基,亦为自身经济转型开辟新赛道。当无人机队划过维港夜空,或许正为香港低空经济向新领域腾飞掀开新的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