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林周,青稞苗在广袤的田野上随风摇曳,牦牛群在丰茂的草场间悠然觅食。这片被誉为“拉萨粮仓”的土地,正因一场深刻的农牧业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拉萨市林周县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抓手,推动农牧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破局: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距离林周县城30多公里的春堆村,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民世代耕种,但由于土地分散、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增收困难。2021年,春堆村被列为林周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过去各家种各家的地,施肥、播种标准不一,产量上不去,成本也下不来。”春堆村党委书记格列群培回忆道。2024年3月,春堆村成立西藏首个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村民将9300多亩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科学种植。小田连成大田,机械化作业取代人工劳作,每亩种植成本降低186元,平均增收223元。
同样的变革也发生在牧区。藏雄村是林周县“3+3”牧业改革试点的典范。过去,牦牛散养、草场利用低效,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后,牧民以草场和牲畜入股合作社,实行统一放牧、科学养殖。藏东热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8个牧场,集中饲养700多头牦牛,并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年收入达百万元。
牧民欧珠一家过去自己干,去年以57头牦牛入股合作社后,夫妻俩成为合作社员工,年收入超过9万元。“现在既拿工资又领分红,比过去自己养省心多了!”欧珠笑着说。
赋能:
从农技推广到创新驱动
改革的关键在于激活资源,持续发展的密码在于科技创新。林周县在推进“三变”改革的同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让土地和牲畜释放更大价值。
在春堆村,合作社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状况精准配制复合肥,既减少浪费又提升肥效。“这是来年丰收的‘养分密码’。”合作社技术员介绍。此外,良种推广、节水灌溉、无人机播种等技术的应用,让春堆村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牧区改革同样注重科技赋能。藏雄村的合作社引入科学养殖方法,优化牦牛种群结构,提高出栏率,并延伸产业链,发展牦牛肉、奶制品加工,提升附加值。“过去卖活牛,利润低;现在加工成产品,收益翻倍。”合作社负责人说。
蝶变:
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进
春堆村和藏雄村的成功实践,为林周县农牧业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3年,林周县将改革试点从“3+3”(3个农业村+3个牧业村)拓展到“10+3”,覆盖8个乡13个村,形成全域推进之势。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2024年,林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1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62元,增长9.1%。春堆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藏雄村村集体收入从288万元增长至393万元,增长率达36%。
与此同时,林周县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推动三产融合。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35万人次,旅游收入2845.76万元。此外,林周县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农牧融合示范县”“农业强县”等称号,并成功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改革没有终点,创新永不止步。”林周县委常委、副县长洛旦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三变”改革,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如今的林周,田野间机械轰鸣,牧场里牛羊成群,合作社里账目清晰,农牧民脸上笑容洋溢。这片承载着“拉萨粮仓”美誉的土地,正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拉巴桑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