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后古建修复师:我在青岛历史城区修古建

      在青岛老城区斑驳的街巷里,“95后”小伙骆姝均踩着木梯爬上屋顶,阳光穿过飞檐的缝隙,在他沾满生漆的工装上投下一片光斑。作为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014级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友,他正带领团队修复一片明清风格的老建筑群,手中的铲刀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形成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时空对话”。

      “第一次爬上屋顶在瓦面上去测量脊兽时,我很担心踩破瓦片或者会滑落下去,每一步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回忆起五年前的场景,骆姝均不禁轻笑道。那时他刚入行,踩在百年老屋的瓦面上,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经过多年的时间,如今的他已掌握了在坡屋面上行走的窍门,还向工人师傅学会了在瓦垄间放置沙袋来确保安全。

      烟台所城里的修复项目是骆姝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修复过程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对木构件的修复工作。

      “由于年久失修,木构件大多已经糟朽,修复难度极大。”骆姝均回忆道。工人们需要先剔除椽子上的糟朽部分,再手工制作“企口榫”进行粘补。“修复一根椽子的时间比新做三根还要长,这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耐心和毅力。

      如今,骆姝均在青岛历史城区负责古建筑修复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既要保留历史韵味,又要符合现代安全标准。“我们引入了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古建筑建立精确的三维模型。”

      在骆姝均看来,古建筑修复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次完成修复工作,看着这些重获新生的历史建筑,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有责任将这份传统技艺和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