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走失被困悬崖边10小时山地搜救成功找回

      5月21日凌晨,婺城区安地镇郑宅村一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69岁老人从家中出走,家属搜寻未果后报警。因老人年迈体弱且未携带通信设备,失联超12小时,情况危急。婺城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蓝盾救援队积极参与政府救援行动,历经近10小时山地搜救,于当晚10时10分成功将老人从武义县白姆乡河山村茶园悬崖边找回。

      5月21日13时30分,接婺城区公安情指中心警情通报,婺城区应急管理局立即向婺城区各社会救援队发布救援任务。红十字应急救援队、蓝盾救援队第一时间响应,共集结30名队员和9台救援车火速赶赴现场。

      在公安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救援队科学研判锁定方向。结合家属提供的“老人可能向武义王宅镇方向移动”的线索,调取沿途监控,发现老人曾于凌晨出现在村口主干道。经分析山林地形与行走习惯,判定老人可能误入武义县王宅镇与白姆乡交界处的复杂山地。

      蓝盾救援队利用热成像无人机对密林、沟壑区域进行高空扫描,寻找温度异常点位。同时,两队将现场人员分为三组重点排除可疑点位,沿悬崖、溪谷、灌木丛等高风险区域展开地毯式排查。

      20时19分,救援队在武义县白姆乡河山村茶园悬崖边缘发现老人。此时老人因长时间脱水体力透支,倚靠岩壁无法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崖。

      红十字应急救援队迅速架设绳索锚点,队员沿陡坡垂降靠近老人,用安全吊带将其固定。蓝盾救援队同步启动医疗支援,为老人补充生理盐水并监测心率、血压,确认其生命体征平稳。

      因夜间能见度低、崖壁湿滑,消防队员携带照明设备与救援担架加入转运。三方协作以“上方绳索牵引、下方人力托举”的方式,在狭窄山脊上开辟转运通道。22时10分,老人被安全送达山脚并送医。

      这是一次各方协同开展的立体救援。婺城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这次高效救援背后的“硬核力量”。科技赋能精准定位,蓝盾救援队的热成像无人机在密林筛查中发挥关键作用,锁定3处疑似点位,大幅压缩搜索范围;公安部门“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则为追踪路径提供数据支撑; 山地救援专业化分工,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凭借绳索技术、地形分析能力主导高危区域攻坚;蓝盾救援队聚焦医疗救护与空中侦察,双方形成“空地一体”救援闭环。跨部门无缝衔接,从公安情指中心、应急管理局的快速调度,到消防力量的最终转运,多方严格执行“30分钟信息同步”机制,避免重复搜索与资源浪费。

      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走失事件频发,婺城区应急管理局提醒大家:用好家庭“防走失”三件套,为患者佩戴定位手环、携带紧急联系卡、衣着反光标识;开展社区“记忆守护”行动,建立易走失人群档案,组织定期巡访;社会应急联动升级,推广“无人机+人工智能”山区监测系统,缩短黄金救援窗口。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