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驱动 智慧公路绘就赣北“新画卷”

      當車輛駛入江西九江廬山蜿蜒的登山公路,一幅科技與自然交融的畫面徐徐展開:空中,無人機沿預定航線自動巡航;彎道處,智慧預警系統提前提示對向來車;易結冰路段,地熱系統悄然運行,守護冬季行車安全……這些智慧化場景,是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以科技創新為筆,精心繪就的“智慧公路”生動縮影。

    科技創新驅動 智慧公路繪就贛北“新畫卷”_fororder_圖片1

    廬山登山公路 供圖 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

      “十四五”以來,該中心累計投入約1.08億元,將新技術、新裝備、新理念深度融入公路建、管、養、運各環節,著力推動公路發展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一個更安全、高效、智慧的現代化路網正在贛北大地加速成形。

      精準佈局,智慧應用落地千萬點

      智慧公路建設絕非紙上談兵,其生命力在於精準對接需求、解決實際問題。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在關鍵路段和核心場景率先佈局,讓智慧化成果可知可感、可見可及。

    科技創新驅動 智慧公路繪就贛北“新畫卷”_fororder_圖片2

    無人機自動巡航 供圖 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

      針對廬山旅遊公路彎多坡陡、冬季易結冰、地質災害風險較高等現實挑戰,該中心部署了一系列“黑科技”築牢安全防線。

      首創自動巡航無人機巡檢系統。在S402南北山登山公路等重點路段布設6套無人機場,利用5G技術實現無人機自動起降、巡航與避障,對42公里路段實現日常巡檢全覆蓋。“系統每天上下午各自動巡航一次,視頻數據保留一個月,結合AI模型自動識別道路病害、交通事故並實時推送。”項目負責人介紹,這不僅極大減輕了基層養護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降低了安全風險,巡檢效率也得到質的提升。

      首次應用“地熱式融雪除冰系統”。在易結冰橋梁和路段,于路面下5至7公分處鋪設電阻發熱網,該中心通過前端氣象傳感數據或人工研判,遠程智慧啟停,使地表溫度維持在冰點以上,實現“雪未積、冰未凍”的主動預防,有效保障了雨雪天氣下的行車安全。

      此外,災害主動安全預警系統通過對15處地質災害點布設GNSS北斗定位、傾角儀、雨量感測器等六類監測設備,實現邊坡岩土毫米級位移的實時監測;彎道/平交口/長坡預警系統共計60套,通過雷達感知超視距範圍內的車輛、行人,利用聲光方式提前預警,有效降低交通事故風險;針對廬山高海拔路段頻發的團霧,定制化霧區引導系統在14公里路段鋪設,具備“車未到,燈先亮,車走燈滅”的智慧感應與節能特性。這些紮根于實際需求的智慧應用,共同構成了守護公眾平安出行的“科技盾牌”。

      集成賦能,“智慧大腦”構建路網管理新範式

      前臺豐富的智慧應用,離不開後臺強大的“智慧大腦”支撐。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精心打造的市級路網管理平臺,集監測、指揮、調度、分析于一體,是智慧公路的神經中樞。

      該平臺通過持續建設,已接入包括565套視頻監控、90套交通流監測設備、61套電子情報板、19套邊坡監測、15套橋梁健康監測等在內的海量前端感知設備,構建起“精準定位‘千里眼’”,實現了對全市普通國省道重要節點、重點路段、關鍵橋隧的實時可視化監控。平臺更具備“實時監測‘順風耳’”功能,能夠匯聚各類傳感數據、業務數據及互聯網路況數據,進行融合分析與深度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該管理平臺在2024年6月上線的可視化展示系統中,創新性地與自然資源部門、九江市大數據局聯動,基於“天地一張圖”構建了全面感知、增強現實的廬山盤山“山路圖”。這張圖將彎道會車、霧區引導、冰雪預警、邊坡監測等多元信息進行一體化集成展示,幫助管理人員迅速掌握山路實際運行狀態,精準識別公眾出行風險。最終,依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平臺形成了“智慧分析‘智慧腦’”,能夠對交通運行態勢進行智慧研判預測,對突發事件實現從“被動處置”到“主動預警”的質變,平均響應與處置時間大幅縮短。

      這套“千里眼+順風耳+智慧腦”三位一體的智慧路網管理體系,推動了路網管理向“會思考、能預判”演進,逐步形成了感知智慧、管理精細、服務貼心的智慧公路“九江模式”,實現了全市普通國省道“一張網”協同管控、“一張網”協同分析的工作目標。

      驅動未來,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智慧公路建設一場沒有終點的持續創新。九江市公路發展中心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取得的成果,如總投資3079萬餘元、覆蓋兩條國道兩條省道共107.2公里的廬山旅遊智慧公路項目,僅是智慧化轉型征程上的重要一步。

      面向未來,該中心表示,將繼續秉持開放、融合、創新的理念。一方面,持續跟蹤引入物聯網、車路協同、北斗導航、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豐富智慧公路的應用場景與服務內涵。另一方面,將加強數據治理與共享,打破信息壁壘,深化與交管、文旅、氣象等部門的業務協同,積極探索“公路+旅遊”“公路+物流”等融合發展新路徑,讓公路不僅“更聰明”,而且“更增值”。(文 汪婕)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