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100%”改革持续走深、“大综窗”服务日趋完善、“填表报数”改革成果显著……近年来,梅县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下称“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借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东风,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字赋能为核心引擎,推进信息化与政务服务有机融合,实现政务服务从“可办”向“好办、易办、智办”全面跃升,为梅县区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协调并进注入强劲动能。
梅县区扎实推进信息化与政务服务有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协调并进注入强劲动能。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便民利民
让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工作日走进梅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问候扑面而来。各个办事窗口前,不少群众正有序办理业务。
“现在换证真方便,不用到处跑,在一楼自助体检完,直接上三楼就能换证。”在三楼办事大厅交警业务窗口,市民黄女士很快办好了驾驶证更换业务,为高效服务点赞。
梅县区全部区级事项均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近年来,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不断扩大事项进驻范围和窗口类型,在区政务服务中心陆续新增婚登婚检专区、公积金办事窗口、审批代办中心,并引入交警业务、司法公证、法援业务及人社就业分厅业务,推动全部区级事项均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并在全市率先达成“大厅之外无分厅”。
“以前这些业务还没进驻前,群众办事需要跑多个地方,现在只要来政务服务中心就可以办成多件事。”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副局长梁玲介绍。
在推动线下“一门办”的同时,梅县区也积极提升线上办事体验。该区推出“高标准全流程网办”,在可网办的政务服务事项基础上,梳理符合更高网办标准的高频事项,优化网办流程和网办标准,通过线上申请、快递寄件方式,真正实现企业、群众办事“零接触”。
目前,梅县区高标准全流程网办事项已推出139项,并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立网上办事服务自助区,切实推进高标准全流程网办政务服务事项落地实施、高效运行。
在办事大厅,记者发现,尽管线上网办、掌上办,线下自助办已成为主流,大厅仍贴心地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应对特殊群体办理难、疑难问题卡壳等情况,提供个性化协调解决,为群众办事“兜底”。
为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梅县区开展“局(股)长走流程”,组织各职能部门对本单位事项进行体验,对现有办事流程、环节、材料收取等要素进行研判,推动服务持续提质增效。
办事的成效与体验,是政务服务的“试金石”,更是群众获得感的“温度计”。为推动更多普惠性服务资源向乡镇延伸,让镇村群众就近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梅县区按“应放尽放”原则,将区级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下放乡镇街道。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乡镇事项规范性核查,对无依据、难承接的事项进行清理收回,确保事权下放‘放得准、接得住、管得好’。”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政务服务管理股股长余飞介绍。目前,梅县全区下放镇级事项共413项、村级事项48项,有效激活基层服务能力,为镇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梅县区全部区级事项均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惠企兴业
让数据增效能 企业增活力
办事效率是衡量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而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以前三天左右才能办好证,现在一下子就搞定了,真的很方便。”企业办事员陈娇上午9时来到梅县区政务服务中心,10时就已顺利完成股东变更业务。“网上也可以办,但我觉得这边办事更高效、更省心。”陈娇表示。
陈娇的切身感受,正是梅县区近年来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打造“梅县事好办”品牌的生动体现。围绕梅州市委各项改革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梅县区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以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精准回应企业需求。
工作人员指导群众网上办事。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线上方面,梅县区依托省“粤省事”平台开通政务服务“视频办”,企业和群众可通过PC端广东政务服务网或粤省事APP/微信小程序“视频办”远程实时办理业务。目前,已上线涵盖烟草专卖、医师执业、取水许可等100项“视频办”服务场景。
线下方面,梅县区推动准入准营、缴费纳税、投资建设、教育入学、社保卡服务等26个一件事落地梅县区,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同时,梅县区设立粤东地区首个涉企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贴心帮办服务,实现企业申报“最多跑一次”。“企业办理业务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我们安排专人代跑腿,有效压缩办理时限。”梅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紫燕介绍,今年以来该中心已为67家企业提供帮办服务,累计受理业务131单。
为进一步方便企业,梅县区还将服务窗口前移,在梅州综保区内设立政务服务中心,派驻专职人员,为企业提供高效涉企服务,营造亲商助商的优良环境。梁玲表示,今年以来,梅州综保区服务大厅已累计服务企业27家,办理事项87项。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积极深化政企合作,培育数字产业新动能。目前,已推动区政府与浪潮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政企协同、优势互补,助力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今年7月,该局又促成签署建设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的四方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围绕数据要素全产业链服务,我们正在谋划建设数智产业园,借助新兴技术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办公室主任李华文表示。
从优化企业服务到布局数字产业链,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正由点及面、系统推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赋能减负
让数据强支撑干部强作为
“同样的数据,不同部门隔三差五就来要。”“下乡走访时,常被数据报送通知打断。”……曾经,基层干部“为表所困”现象突出,一张张表格成了压在基层肩头的“大负担”。
针对“报表多、重复报、汇总慢”等基层痛点,梅县区近年来持续推进“填表报数”改革,通过强化数据归集、统一标准、深化治理、优化共享等措施,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手段为基层减负增效的务实路径,推动基层报表实现规范管理、共享复用、在线填报,切实为干部“松绑”。
梅县区政务服务中心一楼设置自助体检机,方便群众办事。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我们通过走访程江镇及全区各村(居),广泛调研基层数据报送情况,重点梳理哪些需要定期报、重复报、多头报、手工报的任务,摸清镇村两级报表底数,最终确定首批纳入试点的报表清单。”李华文介绍,经前期摸排与整合,目前系统已接入46张高频报表,涵盖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民政、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
“过去乡镇不仅要收集各村数据,还要汇总上报,填表报数工作量很大。”程江镇党建办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改革后,区级要填报的表格相对固定,只需做好核对和更新,节省了大量时间。”
据统计,梅县区已在广东省数字政府填表报数系统注册用户2703个,涵盖区、镇、村三级工作人员,有效推动“填表报数”改革试点落地。
“用户通过‘填表报数平台’可以查看相关数据,实现一个入口获取多方信息,告别重复录入和‘多头报表’。”李华文介绍,“填表报数”改革通过数据共享打通了堵点,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负增效,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创新服务和联系群众。
截至目前,梅县区共梳理表格底数119张,压减废止73张,表格压减率超61%,系统填报数据从2972项压减到1545项,数据项压减率达到48%;填报工作量从4672人时压减到3137人时,工作量压减率达33%。
打通数据壁垒,不仅减轻了基层负担,也提升了整体工作效能。当前,梅县区正加快推进视频融合赋能平台建设,系统梳理全区视频资源,推动形成“点位共建、视频共用、算法共管、算力共融、服务共享、事件共治”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当地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政务数据汇聚、治理、服务与应用的长效机制,为“数字政府”建设夯实数据基础。
■一线实践
“数字+低空”筑起智慧防控新屏障
为有效预防蚊媒传染病传播,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日前,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充分发挥“低空+”的赋能作用,联合广东振曜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在梅县区卫生和健康局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无人机消杀灭蚊作业,重点对人工消杀的盲区和死角进行覆盖,助力爱国卫生攻坚行动。
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充分发挥“低空+”的赋能作用,积极探索无人机消杀灭蚊作业。受访者供图
消杀现场,装满药液的无人机在卫健和疾控部门指导下,将药剂均匀喷洒至目标区域的草木、枝叶及无人地带,对高楼、树木、长期闲置或无人居住的民居等传统人工消杀难以覆盖的盲区进行消杀灭蚊,整个消杀过程高效且精准。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有效突破了高空部位和闲置屋顶等传统作业难点,实现了“空中+地面”的立体化消杀模式,显著提升了蚊媒消杀效率。
近年来,梅县区政务和数据局积极推进“数字+低空”发展模式,以“百千万工程”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全区无人机库网络构建,在15个符合条件的镇村完成了无人机库建设和无人机安装部署,并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环境监测、森林防火、水域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通过常态化、智能化的空中巡航,有效提升了区域精细化治理效能和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1
THE END
来源:南方+
编辑:古九平 校对:邓钟钰
一审:赖源茂二审:杨文昌
终审:张爱芳
推荐阅读
1、马正勇到兴宁市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爱卫运动 全力遏制传播扩散
2、定了!梅州中小学生明年2月1日起放寒假,3月2日开学
3、广东21城都有专属体育性格,梅州的是……
4、广东省乡村绿化典型案例(第二批),梅州+1!
5、村庄从“空心”向“实心”转变!来看兴宁坭陂镇汤二村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