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海图强!珠海高新区“三链融合”驱动“深蓝”变革

    海浪之下,蕴藏着经济发展的蓝色动能。在珠海高新区,一场围绕海洋经济的深刻变革正通过“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的紧密交织悄然发生。在这背后,是一条条无人艇划出的智慧轨迹,是一颗颗遥感卫星俯瞰地球的锐利目光,更是超级计算机与深海养殖平台的无声对话。

    产业链:高精尖赛道的“蓝色突击”

    走进高新区的产业园,这里没有传统海洋产业的鱼腥味,而是弥漫着科技研发的“硅谷气息”。全国首家专注无人艇研发的企业云洲智能,已然成为行业标杆。其自主研发的无人艇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更拥有多项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

    安易控科技在国际船舶动力电池系统领域率先破局。该公司推出的磷酸铁锂电芯类产品,正在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船舶电池改造项目,让中国制造的船电系统首次实现国际市场出货量全国第一。

    仰望星空,航宇微自主建设和运营的“珠海一号”星座已完成12颗遥感卫星在轨组网运行。他们是这片创新热土上的“破局者”,在看似孤独的高精尖赛道上,共同组成了智能无人船舶、海洋电子等高端产业集群的先锋矩阵。

    服务链:“海上新基建”的硬核支撑

    如果说企业是冲锋的“战士”,那么高新区搭建的,则是一个“超级装备库”。

    “珠海云”号智能无人系统科考母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依托南方海洋实验室、蓝海科技产业园,珠海高新区搭建起包括海洋科考平台、遥感信息中心在内的八大公共平台,在这里,科研成果不再是锁在论文里的密码,目前已有10个科技成果项目“破茧成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海洋牧场建设也插上科技翅膀。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正在研发,而海洋装备研究院利用独创的灰空间多目标工程优化方法,已成功开发出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为深海养殖提供着“珠海方案”。

    更令人惊叹的是“低空+海洋”的立体网络构建。上与科技、中船电子科技联手打造的珠海“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管理平台,实现了对重点区域低空飞行活动的全程监管。占地超2.3万平方米的珠海低空飞行器测试基地,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具备17项全项国家标准检测能力的无人机专业测试场。

    创新链: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任何构想,都需要完成从论文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惊险一跃”。

    成果转化的通道如何打通?高新区选择双轮驱动。一方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纳睿雷达的海洋气象监测相控阵雷达系统实验室、云洲智能的无人艇智能控制系统与技术实验室相继通过市重点实验室认定,广睿汇利、钛然科技等企业6个海洋类项目获市级立项,全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8家。

    更深远的力量,来自产学研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滨海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云洲智能共建的多域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正在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印证着这片区域创新生态的活力。

    链条的贯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今年1—9月,高新区交出的成绩单令人瞩目:海洋经济工业总产值突破38.5亿元,同比增长46.4%。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海洋新质生产力,在这里被激活、被验证,正奔涌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在这片热土上,海洋经济的叙事方式已经被改变。它的关键词不再是捕捞与航运,而是创新策源、是未来产业、是向深蓝进发的无限可能。

    文|记者 郑达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