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首位斩获 " 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 大提琴银奖的中国艺术家秦立巍,10 月 24 日携手钢琴家黄秋宁重返上海音乐厅,上演 " 纯粹 C 大调 " 音乐会。时隔 9 年,这座迎来 95 周年华诞的建筑,再次响起他的琴声。
他一连上演圣桑《天鹅》、皮亚佐拉《自由探戈》、埃尔加《爱的礼赞》三首返场曲目。" 上海音乐厅是我童年听音乐会、青年登台的起点,这次回来是和乐迷们分享,而不仅仅是技巧展示。" 接受记者采访时,秦立巍的话语里满是归属感。

上海音乐厅的空间藏着秦立巍满满的记忆。" 小时候跟着当上海交响乐团大提琴副首席的父亲来听音乐会,那时还是路口的老楼。" 他说,上世纪 90 年代末,自己参加比赛归来后,曾在这里与张国勇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当时海报区的手绘海报现在想起来还很亲切。" 如今的上海音乐厅愈发精致,但对他而言,不变的是情感联结。
秦立巍的音乐里,藏着跨界的厚度。他曾攻读金融专业,这段经历成为艺术表达的养分。" 听音乐会的,有可能 90% 都是非专业人士,金融学习让我学会共情,更懂体察他人心境。同时,我的非音乐家朋友们带给了我多元的信息、价值观和审美。"

《纽约时报》曾评价秦立巍的演奏 " 有柔美至极的音色、完美无瑕的音准和钢铁般的技巧 "。《留声机》杂志则称他为 " 一个时尚且敏感的表演者,对音乐投以无与伦比的专注 "。而这些赞誉背后,得益于多元经历赋予的独特视角。如今常居新加坡的他,仍会念起上海机场的湿润气息,以及复兴路和汾阳路的回忆。" 我的语言习惯里也带着这座城的印记。"
昨晚的音乐会精选了四部以 C 大调谱写的曲目,这一明亮而富有张力的调性,成为串联四个世纪音乐的纽带。秦立巍将其比作 " 画布 "。"C 大调本身阳光乐观,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能画出完全不同的风景。" 这次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就受到绘画的启发,编排既体现了大提琴与演奏家的联结,也具有音乐的旅程感。

上半场,巴赫《C 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如同一座复调音乐的宏伟圣殿。贝多芬献给友人艾德蒂伯爵夫人的《C 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则藏着细腻的情感挣扎。下半场,托马斯 · 德蒙加创作的《EFEU:为大提琴独奏而作的无伴奏组曲》,以姓名缩写致敬瑞士大提琴大师埃马努埃尔 · 福尔曼。演奏过程中,秦立巍在琴弦上放了一件特殊物件,使其发出类似远方教堂钟声的声音," 带点特别的纪念 "。布里顿《C 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写给友人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秦立巍第一次演奏这个作品,也是在罗斯特罗波维奇曾演出的地方," 所以这个曲子对我也非常有意义 "。

" 没人规定‘我现在拉贝多芬,你就必须听出悲伤’。好的艺术应该给人很多空间思考,让听众有机会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不同的心情和情感。" 在秦立巍看来,演出不是做好的蛋糕,而是台上台下共同打造的体验。与 9 年前相比,他少了 " 想证明自己 " 的欲望。" 仅仅希望把我对音乐的理解、这几十年的经历,通过曲目和演奏传递给大家。" 这场 C 大调的对话,终将成为一面镜子。" 音符会照出听众的内心,这才是无价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