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花功夫解民忧:基层便民服务提质增效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今年9月以来,哈密市各驻村工作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优化便民措施为抓手,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次次暖心帮扶,架起干群“连心桥”,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金秋时节,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哈密市各驻村工作队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群众最坚实的“靠山”。在伊州区德外里乡恰恰依村,棉花脱叶迫在眉睫,却因无人机资源紧张而搁浅。“往年这时候早用无人机打完药了,今年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眼看着最佳喷药期要过,急得晚上都睡不好觉!”农户们的焦虑,成了驻村工作队耳边最紧迫的“冲锋号”。

      工作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分头行动,开启“多方寻机”模式:一头扎进资源库,精准查询周边无人机团队信息;一头扎进网络,在各类农业技术交流群广泛发布需求。很快,队员黄健成功联系到大泉湾乡一支经验丰富的队伍,并迅速敲定作业时间。当无人机轰鸣着掠过棉田,均匀喷洒的脱叶剂不仅稳住了农户的收成,更稳住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

      同样闻令而动的,还有哈密伊州区五堡镇高得格村的工作队。得知村民艾力曼 阿不都因身体不好、劳动力薄弱,无法及时采收9亩关系到全家主要收入的红枣时,工作队立即化身“采收队”,带着工具奔赴田间。敲打、捡拾、装筐、搬运……汗水挥洒间,50余筐红枣顺利归仓,工作队还贴心协助联系销售渠道。“田间小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工作队长马霞说,“工作队多一份付出,就能让群众多一份获得感、多一份信任。”这种将心比心、快速响应的作风,正是基层服务优化的核心体现。

      优化便民措施,不仅要解决眼前之困,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的转变。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驻陶家宫镇幸福村工作队,这种转变体现在对个体需求的精准捕捉上。当了解到村里26岁退役军人阿里旦·居曼有求职意向时,第一书记孙文豪积极协调,成功为其匹配了一份满意的消防工作,实现了稳定就业。“我刚体检完,11月1号就能入职,工资预计5000元左右太感谢工作队了!”拿到入职通知时,阿里旦·居曼的喜悦溢于言表。从摸清就业诉求到精准对接岗位,工作队用“一对一”的便民服务,帮群众打通了就业“堵点”,让稳定收入的希望照进现实。

      而在伊州区天山乡榆树沟村,国网哈密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施策则体现在系统性的治理提升上。初到村子,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建军敏锐地发现村子发展瓶颈。“先把管理抓起来,其他的工作才好推进”。他带领队员以“定人、定员、定岗”破题,依托“一支部三中心”架构,让党群中心、农村发展中心等协同发力。创新的“AB岗”制度确保了工作不断档、责任不落空。

      精准施策的前提是精准摸底。陈建军随身携带的“民情小册子”和那部意外成为“利器”的翻译器,见证了工作队跨越语言障碍、深入掌握村情民意的努力。当村民对种植高收益的金蚕豆心存顾虑时,村干部率先“试水”——用自己家的地为大伙做实验,秋天金蚕豆大丰收,相对于小麦的收益整整翻了约10倍。

      “今年我们来的时候大家已经播种了,前一段时间和大伙收蚕豆,我们工作队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帮扶,仅仅两周就卖出去6000 多元。”陈建军说起助农就充满干劲。为了大规模推广,他们又用第一书记经费购置电子驱赶器,打消村民顾虑,决心让“金豆豆”变成“钱袋子”。

      优质的便民服务,往往超越单一问题的解决,向着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延伸,织就一张覆盖生产生活多方面的“民生保障网”。在榆树沟村,服务延伸到了产业链和就业端。驻村工作队紧盯当地农业公司,指导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品质;利用地理优势,促成村企与兵团签署共建协议,为村民开拓“种地+务工”的双重增收渠道。服务也延伸到了民生“小事”上。陈建军在走访中发现7名村民的特种车辆驾驶证迟迟未发放,他紧盯不放,多方协调,最终将证件“追”回并送上门。服务还延伸到了公共安全和乡村风貌上:改造老化电网,组建专业保洁队,推行积分制激励,用“点线面工作法”让村庄更整洁、更安全。

      尤为暖心的是对下一代的关怀。坚持每日晨“护学”,保障孩子安;主办“融合杯”村超少年足球邀请赛,点亮孩子们的梦想绿茵场;自费给村里特困供养家庭子女购买床、衣柜、电脑桌……这些举措,看似超越了传统的“便民”范畴,实则是在凝聚人心、播种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持久的活力。

      从恰恰依村的棉田到高得格村的枣园,从幸福村的就业帮扶到榆树沟村的治理革新,哈密市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表明,优化便民措施的关键在于“实”与“快”——情况摸得实,问题找得准,响应速度快,解决措施实。当基层工作者真正沉下去,将脚印留在田间地头,将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就能精准把脉群众需求的“脉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化解“急难愁盼”,从而赢得民心,凝聚起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磅礴力量。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务实服务中,徐徐铺展开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采访中,那一面鲜红的锦旗、那一筐筐满载的红枣,那一张张感激的笑脸,无不诉说着基层工作的细腻与深沉。它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体现在对一家一户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上。驻村工作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翻译器跨越隔阂,用专业知识点亮乡村,他们将“服务”二字,从文件上的词汇,具象为田埂上的汗水、深夜的奔波和最终解决问题的会心一笑。这深刻启示我们,真正的便民措施,核心在于“心系”与“行动”的同频共振。只有将身子沉下去,让感情融进去,才能读懂群众期待,让一项项举措精准直达民心,凝聚起最为坚实的奋进力量。(马晶晶)

    【编辑:程勇】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