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量石” 保平安? 别让 “美丽骗局”偷走健康-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些年,所谓的“能量石”“保健石”非常受欢迎。有些商家宣称“能量石”可以治病、保平安……小小一颗石头,就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然而,这些“能量石”不仅用处不大,还可能会要你的命!近日,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截获了一袋所谓的“保健石”。经过检测,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戴一天辐射剂量相当于拍117次胸片!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年轻群体,爱时尚、赶时髦,本无可厚非。然而,那些宣称能“治病保平安”的“能量石”“保健石”,却是藏在“美丽”外衣下的健康陷阱。这场以“美好”为名的骗局,正在用隐蔽的伤害,蚕食着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不得不说,年轻人对这类饰品的追捧,并非单纯“爱美”那么简单。实质上,恰恰是商家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两大心理软肋:一边是快节奏生活下的“安全感焦虑”,面对工作压力、健康担忧,他们渴望通过“保平安”“治小病”的饰品寻求心理慰藉;另一边是“颜值经济”下的审美需求,商家将普通石头包装成“能量载体”,用“天然稀有”“灵性加持”等话术赋予其溢价,让一颗成本可能不足百元的石头,摇身变成售价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天价保健品”。更具欺骗性的是,商家往往会堆砌“量子能量”“远红外线”等似是而非的概念,或是引用“祖传秘方”“民间智慧”等传统噱头,让原本荒诞的“治病说”披上“可信”的外衣。消费者被“健康+美丽”的双重诱惑裹挟,却对饰品背后的健康风险一无所知,直到身体发出警报,才惊觉自己买的不是“平安符”,而是“催命符”。

    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的查获案例,撕开了“能量石”骗局最凶险的一面。据科普常识,一次胸片的辐射量约为0.1毫西弗,长期过量辐射会破坏人体细胞DNA,增加白血病、癌症等恶性疾病的风险。更可怕的是,这并非个例:被商家改名“相思豆”的鸡母珠,虽顶着“红豆生南国”的浪漫名头,却是剧毒植物,打孔穿线后毒性极易释放,误食一颗就能致命;年轻人跟风把玩的核桃手串,一旦受潮发霉就会滋生黄曲霉素,这种一级致癌物的毒性远超氰化物,即便刷掉表面霉斑,深入木质的毒素也会持续危害健康;还有直播间里“白菜价”的染色玛瑙、街边摊的仿真合金饰品,看似色彩鲜亮,实则暗藏硝酸银、铬、汞、铅等有害化学品,长期接触会破坏中枢神经,诱发过敏甚至致癌。这些伤害从不“明目张胆”,却在日复一日的佩戴中,悄悄侵蚀着消费者的身体。

    骗局能横行至今,除了商家的刻意误导,也与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位不无关系。从“能量石”的生产、进口,到染色玛瑙的加工、销售,再到仿真饰品的流通,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但现实是,很多有害饰品直到被海关截获、或是消费者出现健康问题后,才通过科普曝光进入公众视野。这意味着,在监管“缺席”的这段时间里,已有无数消费者被动暴露在风险中。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商家能随意宣称“石头治病”而不被追责?为何有毒、有辐射的饰品能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为何消费者要等到身体受损,才能通过“事后科普”知晓真相?监管的“慢半拍”,不仅给了商家钻空子的机会,更让消费者沦为了“试验品”,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也是对市场秩序混乱的放任。

    破除“美丽骗局”,不是单项题。对年轻人来说,需要清醒认识到“玄学”不能替代科学,“饰品”无法等同于“药品”,与其寄希望于一块石头“保平安”,不如通过规律作息、定期体检守护健康,面对“治病”“保健”等宣传时多一份警惕,避免被“美好寓意”冲昏头脑。对监管部门而言,更要主动扛起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对饰品生产、进口、销售全链条的检测,尤其是针对“能量石”“保健石”这类宣称“有功效”的产品,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对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的商家依法严惩,让“吹牛”付出代价。同时,媒体和科普机构也应主动发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露骗局,普及健康知识,让更多人看清“天价石头”的真面目。

    一块石头,本无“能量”,也无“灵性”,所谓的“治病保平安”,不过是商家编织的谎言。当我们摘下对“玄学”的滤镜,放下对“捷径”的幻想,才能看清:真正的“平安”,从来不是靠饰品换来的;真正的“美丽”,也不该以健康为代价。别让“能量石” 偷走了你的健康,更别让“美丽骗局”毁掉了本该安心的生活。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