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十四五”|内蒙古“三个新跃升”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4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2024年,内蒙古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大关;

    “十四五”前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6.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

    人均GDP突破11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

    经济增速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

    ……

    11月4日,内蒙古“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的跃升轨迹。

    “如今的内蒙古,经济底盘更稳、韧性更强、活力更足。”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表示,“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内蒙古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实现了“三个新跃升”,交出了一份厚重而又提气的发展答卷。

    科技创新破局突围,“关键变量”成“最大增量”

    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蒙古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2022年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跻身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等关键指标增速均冲进全国前十,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重大科技成果接连涌现: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相继研制成功;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变“工业废料”为“绿色资源”;赤峰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实现100%绿电制氢,包头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投运,乌海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加速建设……一个个“全球首”“全国首”,让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产业结构脱胎换骨,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

    坚决打破“一煤独大”的路径依赖,内蒙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日益稳固,产业竞争力实现质的提升。

    在能源保供上,内蒙古始终扛起“国之重器”的责任担当: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超60%,保障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需求;电力外送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的六分之一,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以“硬核实力”践行“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的承诺。

    在绿色转型上,内蒙古跑出新能源发展“加速度”: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在库布其沙漠拔地而起,乌兰察布“草原云谷”成为绿电消纳标杆,鄂尔多斯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投产,打通“绿电―绿氢”转化链条。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达1.3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资源挖潜与农业提质上,内蒙古同样成果丰硕: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向“世界稀土之都”加速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粮食产量达820亿斤,排名全国第六,可满足4亿人一年口粮;牛奶、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羊绒产量占全国近一半,伊利、蒙牛引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升级,“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蒙”字标产品成为高品质代名词。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区农业机械化率超90%,巴彦淖尔国家级农高区通过无人机作业、优质品种培育,实现硬质小麦从种植到高端食品的全链条发展,科技为“中国饭碗”注入更可持续的底气。

    新质生产力厚积薄发,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

    围绕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内蒙古以“三链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在传统产业焕新提质上,钢铁、有色、化工等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化改造,如包钢稀土钢生产线效率提升20%以上,高端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实现“老树发新芽”。

    在壮大发展新兴产业上,依托“草原云谷”打造全国算力高地,生物医药聚焦蒙药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围绕新能源形成完整链条,2024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5%,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

    在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上,抢先布局低空经济,在呼包等地建设产业园推动场景落地;依托绿氢资源研发储运技术,力争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为长远发展蓄势。

    从传统升级到新兴壮大,再到未来布局,内蒙古正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双提升,注入持久动能。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