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4日電(記者常竣斐、張慶水)一株水草連接生態治理和産業發展,一堆“黑”科技打造無人示範農場,一群年輕人返鄉創業入鄉創新……近日,在湖南益陽的大通湖區,記者從蟹塘走到農場,感受農業現代化的新氣象。
“大通湖沒治理前,水體有一股臭味,環境可以説是臟亂差。”大通湖區河壩鎮沙堡洲村村民張德勝今年60歲,從小生活在大通湖畔,回憶起過去,不由得皺起眉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大通湖由於進行高密度養殖和過度捕撈,肥料、餌料造成水體氮磷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2018年以來,大通湖區開展水體綜合治理,通過截污管控、禁捕退養、垃圾治理、清淤清廢、引水活水和生態修復等多種手段推動水質改善。到2020年時,大通湖水質從2018年的劣V類提升至IV類,總磷濃度則從2018年的0.215mg/L持續下降,在今年1月至10月內達0.069mg/L,大通湖再度成為一片“綠水”。
這是蟹農在大通湖區河壩鎮的蟹塘中捕撈大閘蟹。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水草是水體的“天然凈化器”,可以高效吸收氮磷,防止水體富營養化,還是大閘蟹棲息、蛻殼場所與天然餌料。在綜合治理的過程中,大通湖找到了把大閘蟹養殖産業打造成綠色農業的方法。當地聯合學界專家,帶着養殖戶們摸索出了“水草+大閘蟹”的池塘養殖模式。
“好草養好水,好水出好蟹,大通湖大閘蟹好,主要是因為大通湖水環境改善了。”沙堡洲村村民袁徵兵告訴記者。
隨着生態改善,大通湖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更強了。據了解,大閘蟹産業2024年養殖面積達2.1萬畝,産量2000噸,綜合産值8億元。在臨湖區域內,千畝水草基地已經建成,成為了本地的新産業。水草基地培育的金魚藻、茭白、睡蓮等20多個優勢品種,近年來銷售總額已突破兩千萬元,成了新的“搖錢樹”。
這是大通湖水生植物産業示範園,園內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當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雙向促進,大通湖吸引來了更多有着新想法的新農人。在湖南省百芊集鄉村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裏,技術總監熊勇介紹,“我們的産品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全程追溯養殖情況,還在嘗試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來管理蟹塘。”
百芊集的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0歲,此前主要從事智慧環保和智慧水利相關的信息化工作,在2024年11月正式進入大閘蟹領域,打造了一套“高端産品+技術賦能+私域銷售”的商業模式,還結合傳統文化元素推出了相關係列産品,今年以來營收已超120萬元。
“現代技術讓幹農業從很‘苦’變成很‘酷’了。”湖南宏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姣軍自信地説。在大通湖區千山紅鎮該公司裏,再生稻無人農場旁的各種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新農人對前沿技術的追求,也凸顯了現代農業的新氣象。種植收割不僅用到了無人駕駛農機和無人機,還可以把工作壓力分擔給物聯網設備。站在農場旁,熊姣軍指着一旁的攝像頭和智慧灌溉裝置介紹,監控苗情能夠遠程實時進行,如果要給稻田排水,也只需要“點一點”手機。
這是湖南宏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農場雲管控中心。新華社記者 戴明軒 攝
熊姣軍此前並非農業專家,她曾在上海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和農業幾乎不相關。但回到大通湖後,她也學會了如何駕駛農機。對她而言,現代農業的吸引力在於生産效率的提升,也在於童年的回憶,“我小時候和父母姐姐搞過‘雙搶’,一家三畝多地,搞一個月,畝産卻只有六七百斤,現在有了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這近五百畝的再生稻無人農場,一個人就能輕鬆搞定全程管理!”
新農人從大城市回到鄉間,帶動農業産業更加現代、前沿。在再生稻無人農場旁,“聯合國糧農組織機收再生稻技術合作項目”的立牌顯露出了這片土地的不凡。熊姣軍充滿底氣地告訴記者,“中國在水稻領域的多種技術都位於世界前列,我們有幸參與現代農業科技的研發應用和推廣,為糧食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