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支队伍跨省联动 川滇黔渝四省市应急救援力量泸州“同台练兵”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11月5日,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2025年川南协作区综合演练在泸州市纳溪区举行。来自川滇黔渝四省市的11支应急救援队伍150余名基层救援队员齐聚于此,以实战化标准检验跨区域应急救援协作能力。

    演练活动现场 川滇黔渝等11支队伍齐聚泸州纳溪 廖胜春摄

    实战演练,检验跨区协同作战能力

    本次综合演练创新采用“分区同步、区域联动”模式,将全省21个市(州)划分为5个片区同步展开。川南协作区除泸州、宜宾、自贡、内江、乐山五市外,还邀请贵州省本级、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昭通市和重庆市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等参加,构建起川滇黔渝四省市应急救援格局。

    “无人机侦查发现一名受困者被困于河道,四周水流湍急,情况危急!”演练模拟泸州市纳溪区持续暴雨引发水库溃坝、下游村庄被淹。救援队伍运用无人机、高空摄影机等设备开展灾情快速勘察,实时传输现场影像,供指挥部分析处置灾情。

    灾害发生后,纳溪区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启动自然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泸州市红十字会随即跟进响应并启动川南协作区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商请协作区及毗邻地区救援力量增援,同步上报省红十字会,由市红十字会搭建前方指挥平台统筹各项救援工作。

    水上救援科目演练 廖胜春摄

    在水上搜救环节,救援人员通过冲锋舟搜救、抛投器施救、无人机抛投救生圈等多种方式,对水中浮标、岸边掩体等模拟被困点实施精准救援。安置区内,临时医疗站快速搭建,完成轻重伤员检伤分类、基础医疗服务、心理疏导等工作,并与120急救系统完成转运衔接。救灾物资通过冲锋舟、无人机、绳索等多渠道精准投送至受困点,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新质装备发力,构建“水陆空”救援体系

    演练现场,一批新质装备集中亮相,大幅提升救援效能。多旋翼无人机能完成长距离精准投送救援物资;声呐探测仪能准确定位搜救位置;水下机器人能够完成水下复杂环境的搜救……演练中,多支应急救援队伍和部门紧密配合,成功演练了应急救援、交通管制协调、医疗转运救治、通讯受损应急保障等跨部门协作机制。

    伤员转送科目演练 高银松摄

    “新质装备在应急救援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复杂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相比以前人工救援更加高效、安全。”中国红十字救援队(西南)机动队、四川警察学院应急特勤大队队长肖兵说,新质装备的广泛应用,让现在的应急救援队伍构建起“水陆空一体”的救援体系。

    深化协作机制,共筑救援“一盘棋”格局

    “过去各守一方,现在协同发力。”重庆市永川区红十字应急救援服务队副队长杨炀说,通过这次演练活动,我们与毗邻地区应急救援队伍构建起了联合指挥、信息共享和行动衔接机制,这不仅是一场业务能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协作精神与战斗合力的深度淬炼。

    “在实战中提升区域联动效能,构建起川南协作区以及毗邻地区‘一盘棋’的应急救援格局。”泸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胡坤说,此次演练,汇聚川滇黔渝四省市救援力量,涵盖多场景、多环节、多部门协作,检验了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跨区域应对灾害的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坚实的红十字力量。

    (供稿/供图:纳溪区委宣传部 高银松 魏菁 廖胜春)

    编辑:王海静

    原文连接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