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95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鮣鱼搭便车,座头鲸变大巴
2)海葵给寄居蟹造房子
3)野外虎鲸分娩,全家来帮忙
4)鲨鱼也喜欢玩玩具
5)企鹅有了 ” 养老院 “
6)澳洲毛鼻袋熊在野外产仔

鮣鱼搭便车
座头鲸是一辆移动的海洋大巴——还是免费的。
在一项新研究里,科学家为座头鲸贴上了吸盘式摄像头,打算监测它们的迁徙轨迹。但没想到的,在座头鲸身上 ” 搭便车 ” 的澳洲䲟 [ y ì n ] 鱼却来抢镜——澳洲䲟鱼(Remora australis)也被称为吸盘鱼,它们靠头部的盘状结构附着在鲸身上,随鲸一同移动。

澳洲䲟鱼正贴在座头鲸身体上 ” 搭便车 “| Olaf Meynecke
” 搭便车 ” 的䲟鱼有着高超的运动技术。科学家观察到,䲟鱼不仅能贴在座头鲸身上,还能在座头鲸运动的过程中在它的体表游走,寻找水流阻力更小、附着更稳的部位——它们最喜欢的是座头鲸柔软的肚皮。另外,在座头鲸跃出水面之前,䲟鱼还能预判它们的动作,及时松开吸盘,再在座头鲸回落到水下的一刹那精准地返回原位,就像个技术高超的体操运动员。

跟在座头鲸附近的䲟鱼 | Olaf Meynecke / Whales and Climate Program / AP
科学家认为,座头鲸和䲟鱼这对组合更像是又爱又恨的共生关系。
座头鲸在海洋里迁徙数千公里,䲟鱼贴着座头鲸前行,可以省去大量自身游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䲟鱼会吃掉鲸身上的海虱和附着生物,还会啃食它们脱落的皮肤,可能帮助座头鲸清洁身体。不过,如果搭车的䲟鱼太多,可能会惹座头鲸不快。科学家观察到,在被几十条䲟鱼附着时,有的座头鲸会反复跃出水面,随后检查自己有没有成功甩掉䲟鱼。

海葵与寄居蟹
一种新发现的海葵,竟然会帮寄居蟹 ” 盖房子 “。
最近,科学家在日本附近的海域 200~500 米深处,发现了一个没被记录过的海葵物种,把它们命名为 Paracalliactis tsukisome。一般海葵都是软体,固定在岩石或者沙里,但这种粉色海葵却附着在寄居蟹住着的螺壳上,几乎每只海葵都有自己的寄居蟹伙伴。

海葵和它的寄居蟹伙伴 | 参考资料 [ 2 ]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海葵可以分泌并形成一种硬质或半硬质体,用来扩展和加固寄居蟹的螺壳外部,就像给寄居蟹盖房子。
3D CT 扫描发现,这种海葵固定在壳口时,长得很有方向感,它们似乎知道哪个方向是壳的开口,并且沿着壳口方向逐渐扩展这个 ” 房子 “。大多数海葵都是径向对称的,有着放射状触手,没有特定方向,而像这样有明显方向性的非常罕见。

海葵盖房子,寄居蟹提供伙食 | 参考资料 [ 2 ]
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共生。有了海葵提供的盖房子服务,寄居蟹的螺壳会更牢固、更耐用,它们不需要频繁地换壳,也就降低了换壳期间暴露在外、被捕食的风险;海葵则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不仅能以寄居蟹的排泄物和周围的有机碎屑为食,还能借寄居蟹的螺壳获得移动的机会。
一个负责造房,一个提供食物,它们就这样成为了深海好伙伴。

虎鲸分娩记录
最近,在挪威北部海域,研究者记录下了野外虎鲸分娩的全过程。
观鲸船队当时正在执行一项海洋哺乳动物调查任务,忽然,虎鲸周围一片红色的水面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仔细观察发现,这似乎是虎鲸生产过程中的出血。为了让虎鲸的自然活动不受干扰,科研团队立刻要求所有船只远离,并放出了无人机在上空记录下这极其罕见的画面。

虎鲸妈妈正在生产 | Krisztina Balotay
虎鲸妈妈的编号是 NKW-591,这并不是它第一次生孩子。伴随着出血和水面波动,它的小鲸缓缓地浮出了水面。但令人揪心的是,在最初的 15 分钟里,新生儿的状态一直不太稳定,它在水中不断地挣扎,似乎还没完全适应从母体环境进入海水的变化,没能成功地学会浮出水面呼吸。

虎鲸大家族的成员帮忙把小鲸托出水面,帮助它呼吸 | Krisztina Balotay
好在生产并不是虎鲸妈妈一个鲸在努力,在它的周围,其他雌性虎鲸和幼鲸迅速组成了一个 ” 保护圈 “,将新生儿拖向水面,反复辅助它的呼吸,并阻止外来的干扰。在虎鲸妈妈和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成功浮出水面并游动了起来,这令人激动的一幕也被无人机记录了下来。他们还观察到,在初生阶段,因为在母体中受到压迫变形,小虎鲸的背鳍是弯曲的,在出生后几个小时会逐渐恢复。
在这之前,关于虎鲸出生的资料大多来自圈养环境或零星的目击,很难反映虎鲸在自然海域的复杂行为。这次记录丰富了人类对虎鲸的认识,让我们了解到幼鲸最初的诞生也离不开母系社会的支持。

鲨鱼玩玩具
传说中一脸冷酷、凶猛无情的鲨鱼,其实私底下也爱玩玩具。
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管理者一般会给哺乳动物和鸟类准备很多丰容物品,以保障动物福利,但鲨鱼等鱼类往往会被忽视。我们经常看到鲨鱼似乎百无聊赖地趴在缸底,或者重复绕着圈子——到底怎么才能让它们更快乐呢?
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物体(比如球、呼啦圈等)放进了鲨鱼和鳐鱼的饲养环境中,观察它们对这些物体的反应。结果发现,有的鱼会自发地接近和触碰这些物体,和它们互动:一开始是轻轻的触碰,随后会把它们推来推去、用尾巴拍打,甚至叼着它们游来游去,就像好奇的孩子在探索新玩具一样。


鲨鱼和鳐鱼在和新玩具互动 | Autumn Smith
科学家观察到,不同的鲨鱼也有自己的个性,有的表现得更好奇、更活跃,有的则比较冷淡。最爱玩玩具的豹纹鲨,平均每小时和玩具互动的次数多达 120 次。有的鲨鱼还找到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比如一条佛氏虎鲨爱上了一个圈圈,一直趴在上面不愿放开。

爱上圈圈的佛氏虎鲨 | Autumn Smith
研究表明,鲨鱼和鳐鱼并不仅仅拥有觅食和逃避捕猎的生存需求,它们其实也具备相当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在饲养环境中,我们不能只考虑它们吃没吃饱、有没生病,还应当给它们提供多样的刺激物和丰富的环境,让它们能表现出更自然的行为。

企鹅养老院
企鹅也有 ” 养老院 ” 了!
在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水族馆(New England Aquarium),专门为几只高龄企鹅准备了 “老年岛“,好让它们到那里安享晚年。有只 33 岁高龄的企鹅兰伯特(Lambert),失去了一只眼睛又患上了青光眼,视力衰退,步履蹒跚,它成为了老年岛的首批住户之一。

兰伯特正在滴眼药水 | Robert F. Bukaty / AP
这个企鹅老年岛和其他 38 只企鹅的栖息地隔开,这样老年企鹅们就不用和更年轻、更有攻击性的企鹅争夺地盘和资源。水族馆人员还为老年企鹅量身打造了 ” 老年友好 ” 设施,比如,老年岛上地面的坡度更缓,还铺设了地毯和防滑垫,有助于行动迟缓或视力受损的企鹅上下水。他们还在老年岛加装了更多摄像头,以便监测老年企鹅们的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医疗帮助。

老年岛额外铺设了很多防滑垫,方便老年企鹅们活动 | Robert F. Bukaty / AP
这些心思没有白费——自从搬进了老年岛,高龄企鹅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比如,兰伯特住到这里以后,不管是游泳次数,还是和伴侣互动的频率,和之前相比都有所提升。
在野外,很多企鹅因为食物不足、环境变化或者被捕食者攻击,往往无法安然老去,野外非洲企鹅的寿命一般仅为 10~15 年。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因为更好的营养和医疗措施,很多企鹅能活到 30~40 岁。如今有了针对高龄动物的饲养环境,它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濒危袋熊有了新栖息地
最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濒临灭绝的澳洲毛鼻袋熊在野外生下了 3 只幼崽。
澳洲毛鼻袋熊是现存的 3 种袋熊之一,成年个体体长接近 1 米,体重可达到 30 公斤左右。因为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等因素,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这个物种的野外总数一度跌至仅剩约 35 只,全世界几乎只剩下 1 个已知种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澳洲毛鼻袋熊(Lasiorhinus krefftii)| Brad Leue / AWC
为了拯救澳洲毛鼻袋熊,政府和保护机构启动了长期的恢复工程,包括划定保护区、建立捕食者防护围栏、修复植被等。2024 年,他们开展了一个迁地释放项目,并在今年夏天将 36 只澳洲毛鼻袋熊从核心种群地移动到了昆士兰州西南部的一个森林里,密切监测它们的生活情况。
好消息是,就在最近,一台自动相机记录下一只袋熊的 ” 袋子 ” 微微漏气,里面有它新出生的 3 个孩子。这是该地点首次在野外出生的幼崽。

澳洲毛鼻袋熊的脚印 | Andy Howe / AWC
幼崽的出生,意味着成年袋熊已经在这片森林里安家落户并繁殖。这意味着,这个物种有了一片新的栖息地,不像原来那样全都生活在同一片核心栖息地,这样也就分散了因为单一灾难(比如洪水、火灾)而灭绝的风险。
参考文献
[ 1 ] https://phys.org/news/2025-11-aboard-remora-rollercoaster-camera-tags.html
[ 2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50789
[ 3 ] https://www.facebook.com/orcachannel/posts/pfbid0G6sS2tXq9NiGVoBJrL7WiXhmRTJVnpG8YA6CkAZHqXnqMdf5K8zBf3ho15hKRcQTl
[ 4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8159125003272
[ 5 ] https://phys.org/news/2025-11-nursing-home-penguins-boston-aquarium.html
[ 6 ] https://phys.org/news/2025-10-babies-australia-rarest-mammals-born.html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Krisztina Balotay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